东坡推案而起,喜道:“岳将军戎马之机,枉驾莅临,吾等何幸如之!”
众人各自见礼,岳飞笑道:“末将毗陵战捷,奉旨班师路经此地,群贤罕遇,何敢交臂而失?”
欧阳子亲斟一盏,双手奉上,“将军精忠贯日,义孝昭天,请满饮此杯,一则庆功、二则洗尘,另有不情之请,愿求将军墨宝,唯君图之。”
岳飞道:“欧阳公盛情,末将敢有不遵?酒且寄下,待我余温自饮。”缓步走近山前一堵石壁,腰间长剑出鞘,众人眼前登时寒光胜雪。岳飞长吸一口气,双足点地,飘身纵起丈余,剑尖瞧准石面,嗤嗤数声,写下一行字迹。眼见身形将要下坠,右足斜撑山壁,借力又纵起两丈,挥剑续写,转瞬之间另书一行。长剑倏翻,壁石上一点,身子复又弹起,他愈写越快,但见石屑纷飞,剑光如灵蛇盘腾,片刻间写至最后一笔,轻身落地。众人凝视石首“雨霖铃”三只大字,悄声良久。那词道:
靖康犹恨。旌旗十万,大漠平吞。
何当掀翻龙府?今应是、痛饮辕门。
白首路遥八千,胡雁惊飞阵。
弯弓铁箭射天狼,还我河山何须问!
趁酒余温振长缨,讨完颜、单骑誓生擒。
黄沙威风卷净,匣中剑、古定松纹。
千秋冷月,悬照碧血、一片丹心。
待明朝、牧羊西北,饮马洗征尘。
岳飞插剑于地,擎杯高举过顶,侧腕倾樽,长吞入腹。仰头放怀一笑,声震林梢,几点惊鸦远去。
欧阳子扼腕长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道君帝不用忠言,终是自取其辱。将军石壁刻书,文韬武略,震天撼地,直教人热血澎湃。自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将军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然未尝见其文章。将军忠义之言,横溢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岳飞还礼逊谢:“先生过誉,末将实不敢当。公等好自宴乐,待吾收复襄阳六郡,当再与众卿把酒言欢。”便要提缰上马。东坡不舍,“将军鞍马风
尘,征程劳顿,请另饮几杯再行。”
岳飞立马坡前,扬鞭笑道:“美酒已享,此行无憾,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各位,后会有期。”一声清啸,策马绝尘而去。
忽一少女娇声呼道:“将军留步,取君剑来!”蹄声尘影已渺,不见来踪,只闻岳飞远远答道:“婉儿,烦将此剑转付放翁吾弟,凭剑为信,即召蜀中十万岳家军助他灭金之功!”
唐婉目中泫然,不住招手,直待音空尘杳,方弯身拔剑在手,但见剑身精光璀璨,隐隐透出松涛叠影,上镌“松纹古定”四枚篆字。抱剑凝视良久,珠泪双飞,滴落剑上花纹,缓缓汇于剑尖,垂垂而颤。
众人方自感叹,却听一人口宣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彼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此人体态肥大,绝类弥勒,头戴道冠、足下儒履、身披袈裟,三教兼容,正是禅师佛印。
东坡笑道:“和尚不在禅堂念经,却到这里为何?”众人素知他二人均多智计,常打机锋取笑,见苏子率先发难,皆含笑观战不语。
只听佛印道:“前日金山寺走失一物,四足两耳、皂尾青鬃,合寺僧众遍寻不获。山人偶经岭下,适遇樵子传讯,道那蠢物正携一同类,伴于东坡食草,自在逍遥。山人觅迹前来,原物取回寺内,牵车碾磨,正当合用。”
东坡大笑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尚非蠢物,安知东坡茹草之乐哉?”
佛印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居士非鱼,鱼之乐,亦不尽知矣。”
东坡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佛印道:“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鱼是空、蠢物是空、居士是空、和尚是空。”
东坡道:“万法皆空惟因果不空。大师精研《楞严》、《法华》,佛不离口,试问佛在何处?”
佛印答道:“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
东坡道:“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念珠何用?”
佛印道:“自然是虔心祷告。”
东坡道:“祷求于谁?”
佛印道:“自然是祷求菩萨。”
东坡道:“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何向自家祷告?”
佛印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此言一出,众人齐声大笑。欧阳子笑道:“且罢、且罢,你二人再斗三日三夜,未必能分胜负,大师远来,必有好诗,好教吾辈凡俗一睹清凉。”
佛印道:“作诗词山人不如子瞻,咏歌赋贫僧远逊醉翁,好诗不曾有,莲花落倒涂鸦得几句,山人不嫌寒酸,拿将出来现世。”随手除下袈裟铺于案上,见那粗布里子上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字: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东坡哂笑道:“嘿嘿,这也叫诗么?这也叫字么?”佛印道:“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欧阳子恐二人再施舌战,忙接道:“正所谓‘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师妙语真谛,禅趣玄机,在下只堪意会,若要品评裁度,那是万万不能的了。”
唐婉接口道:“大师,何谓‘外迷着相,内迷着空’?”
佛印道:“世上诸人见三千大千色、声、香、味、触,以为俱是实在之物,是以着相,着了相乃思占有,巧取豪夺,皆是迷于外面种种假有之相。亦有人用功修行,远离外境不为迷惑,但听闻佛性即是空性,又尽力冥想一个空,甚至执着。空即是佛,佛性本是真空,知见无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当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