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刘梅跟着秦苏两人很快就到了大队部,也是个四合院,可能是知道有新知青过来,早就有人等着了。
“这是村里的会计南盛德,南会计。”
“南会计好,我是新来的知青秦苏,以后麻烦您了。”
“……我是孟玲玲……”
孟玲玲紧跟着秦苏打招呼,虽然不善言辞,但她可以顺着秦苏的话来说。
“嗯,这是预支给你们一个月的粮食,十斤玉米面,二十斤红薯,布袋子记得还回来。过来这里签个字就行。”
秦苏走过去签了字,然后看着地上放着的两袋口粮。
刘梅早就借好了大队部的板车,秦苏把粮食提到板车上,正要告辞离开,然后就看到韩城领着周晓露四人过来了。
于是她们也不好就这样离开,直接等着四人都把口粮领了一起放到板车上拉回知青院。
虽然秦苏没有空着的布袋子,但她直接跑到了供销社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买了回来。
其中就有专门用来放粮食的米缸,和藤条筐子。
因为是要一起吃饭,孟玲玲就没有再买,直接把口粮和秦苏的放到了一起。
后来又找了队长麻烦他找人给自己盖个小厨房,锅碗瓢盆,刀,案板都已经买了回来。
因为新知青的到来,晚饭是大家一起吃的,说是每次新知青到来都会有这样的欢迎仪式。
当然口粮都是自己拿过去的,菜都是老知青从自己种的自留地里摘的。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借此机会彼此认识一下,免得都不认识对方。
老知青还有八个,男女各四个,其他的不是有本事回城了,就是熬不下去在村里或者其他村里成亲搬出去了。
留下来的几人都是憋着一股劲儿想要等到回城的。
因为不在一个屋子里住,秦苏也就是记住了老知青的名字,并没有太多的去关注他们。
因为秦苏他们刚来,现在又不是农忙的时候,所以有两天的休息时间,等两天后他们就要跟着老知青下地干活了。
晚上先借用老知青的厨房烧了热水简单擦洗了一番,再泡泡脚,就上床睡觉了。
躺到床上才有了种终于踏实了的感觉。
哪怕她有大力气在身,坐了两天的火车,奔波这么久也是感到了疲惫。
什么也顾不得多想,就进入了梦乡之中。
一夜好眠到天明。
秦苏是被外面老知青起来的动静吵醒的,不过她也没有起来,直接就躺在床上想事情。
孟玲玲也醒了,不过也没有起来,翻了个身就又睡过去了。
这时候的天色刚蒙蒙亮,天长也短,这个时候也才五点左右,就开始准备上工了。
因为是农闲时,地里的活也不重,一天都是吃两顿,早上起来一般都是空着肚子去上工的。
有的会揣着个窝头,等饿了再吃。
等着天色大亮,秦苏两人才起来,吃了些还有的干粮垫垫肚子,然后就开始忙活了起来。
给窗户上贴好玻璃纸,去村里木匠家买了木箱子,放碗柜子,挑水的木桶,洗脚盆,两个小凳子,吃饭的小方桌等等。
到了晌午两人先用老厨房做了简单的中午饭,等着晌午下了工,抽空过来的村民过来给盖好小厨房。
垒好了两个灶眼的锅台,前面用来做饭,炒菜,后面的放个陶罐就用来煮粥或者烧热水。
地方不大,四个村民又是老手,东西自家就有,也不用多好的技术,没多大会儿就全部搞定了。
“终于有了自己的厨房了,今天晚上咱们可是要好好做上一顿饭才行。”
秦苏赶紧把买好的锅,陶罐放进去,放碗的柜子也被送了过来。
厨房也被秦苏要求装上了个门,免得被人随意进入。
“咱们去山上捡些柴火回来吧。”
两人背着背篓出了知青院,问了路就朝着山上走去了。
另一边的周晓露和廖红两个人不是没有想过像秦苏那样自己开火。
可是,偏偏她们两个谁也不会做饭,所以目前只能和老知青一起吃饭。
廖红听着外面秦苏两人离开,看了眼正在看书的周晓露。
“我们不去买些东西吗?我们真的要和老知青一起吃饭吗?那么多人一起吃,能有什么好饭?”
“你还以为这里是家里吗?反正我们手里也不缺钱和票,私底下买些好吃的不就行了。”
好吧,其实也就只能这样了。
她们两人都是替家里哥哥下乡的,父母为了补偿她们,补贴了她们不少钱和票,每个月还会给寄钱过来,所以她们也不会委屈自己。
“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分配到轻松的活干,我们不在乎工分,就没必要让自己受累了吧?”
周晓露笑着点头,“这是自然,我听说有割猪草的活,我们可以让大队长分配我们去割猪草。”
“能这样那就太好了。”
这边秦苏两人来到山脚下,就开始捡柴,秦苏准备了柴刀,直接上树砍柴,看的孟玲玲惊讶不已。
“你……你竟然还会上树?”
“嗯,小时候比较顽皮,去乡下亲戚家里时跟着小伙伴们学的。”
“怪不得我看着你对村里的事特别的熟悉,原来是你去过乡下亲戚家啊!我们家没有乡下的亲戚,只是听说过。”
两人随意闲聊着,很快就收拾出来两捆柴火,和背筐的小树枝,和一些枯叶子用来引火。
因为有秦苏这个数字农村的人在,孟玲玲很快也熟悉了起来。
晚饭秦苏拿出来一块腊肉,还有五斤大米,直接让孟玲玲蒸了米饭,做了两个肉菜。
孟玲玲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不用这样的,我……”
秦苏知道孟玲玲的意思,不想听她推辞,直接说道,“行了,坐了两天的火车,都没有好好吃饭,好不容易能做饭了,还不得吃些好吃的,以后不这样就是了。”
孟玲玲心里很是感动,因为是家里老大,又是个女孩,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