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对垒(1 / 2)

第144章对垒

赵安虞行动向来果决迅速,他只是吃了不是官员出身的亏,当初被选进来只是个小吏而已,否则以他的能力,早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了。宋允知话本完成以后,不到一日功夫,赵安虞便让人给排练好了。当天傍晚,光州城中大大小小的酒楼里头便安排上了这出戏。近来大家虽然情绪紧张,但是饭还是要吃的。每到饭点,酒楼饭馆里依旧坐满了人,只是讨论的话题变了。从最近赚了多少钱,做了什么生意,变成了齐国还有几日会打过来。越讨论越害怕,但是让他们忍住不去想,他们又实在做不到。

今天不一样,在众人讨论到一半儿的时候,酒楼里面忽然来了一群戏班子。据掌柜的说,这是他们特意叫过来,给大家助兴的。锣鼓开场之后,台上这些人便自顾自地开始唱了起来。

酒楼偶尔会有歌舞助兴,戏班子也有,但是不多。大家本来也没当一回事,只是随意地听着,可没想到,这出戏跟他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一出都不一样。故事开头比较平平无奇,不过是以一个乡野小孩儿的视角展开,所呈现的也都是乡野趣事儿,虽然辞藻故事简单,倒也显得有几分意趣。这些吃饭的人听着听着,便转过了身子,将目光对准戏台。小孩儿演得怪好的。

小孩儿一家生活得平安顺遂,可惜好景不长,外族对他们虎视眈眈,不久便兵临城下。

周边百姓惧怕外族势力,不敢与之对抗,只能寄希望于外族良心大发,占领他们的领土之后能好生对待他们。

但是他们最终失算了,迎接他们的是无尽的杀戮与欺凌。本来将这出戏当做是茶余饭后消遣的众人冷不丁就被攻击个正着,如今齐国的军队已经快要驻扎好了,他们的心态其实跟戏文里那些普罗大众一样,害怕齐国的军队,但是又期望他们能够网开一面,不要杀寻常百姓。可是他们如今看到了什么?

这出戏直接打碎了他们的幻想,一瞬间,整个酒楼里面鸦雀无声。众人双目猩红地瞪着戏台子上,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人被杀害,惊恐地情绪被瞬间点燃。本来赵安虞也不大赞成中间的这段戏,觉得写得太惨烈了,但是宋允知坚持这样,既然要隐射现实,就要将虚假的奢望彻底打破,让所有人都看到其背后血淋淋的真相跟现实。

哪怕夏国一向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但其实士兵们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真开战起来,谁也不知道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厄运。自己的军队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外族了。小孩儿一家死的死、亡得亡,整个村庄都没有多少人幸免于难无辜被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以至于看戏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惊惧,到愤恨。

“他们怎么能胆怯成这样?”

“就是,那些人连老弱妇孺都杀,根本不配为人。若是我,我就跟他们反抗到底!”

“绝对不能放过这些贼人!”

群情激愤,反响一声高过一声。

终于,在经过一系列屠杀之后,戏台上的主角终于褪去了怯弱,拿起了刀,决定奋起反抗。

“吾纵亡国灭种,誓不与贼共立。"留下这句,戏文戛然而止。“没了?“众人甚至急急忙忙地站了起来,如今正在最紧要的阶段,还没完呢,只是拿起了刀,后来呢?为什么不将他们反抗的故事写完整?可是不论他们如何追问,戏文结束就是结束了。掌柜的按照赵安虞的交代,在安抚他们之后,还解释了一句:“戏文故事如何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万千百姓共同的选择。故事如何写,得看所有人的努力。”

倘若只有一个人决定反抗,那这注定是失败的,亡国灭种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倘若所有人齐心协力,奋起反击,那他们终有一日能将贼人赶出自己的家园。

这便是宋允知希望他们能领悟的道理一-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一出戏在光州境内的各个地方开始轮回唱,甚至不仅仅是光州,周边的几个州县宋允知也安排了人过去唱。恐惧是没用的,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克服恐惧。与其求助于外,不如求助于己。

钟离也听说了宋允知在他地盘搞事的消息,但是眼下他也分外焦虑,对治下的民心动荡疲于应对,虽然知道宋允知这出戏会引起恐慌,但是,若能以毒攻毒,倒也不错。

作为一个文人,钟离当然也惧怕战争。庐州距离光州并不远,一旦光州失守,势必会牵连庐州。事到如今,钟离已经懒得再责怪当初那些将他送来跟宋允知打擂台的人了,他唯一的指望就是,宋允知能坚持住。只要宋允知跟光州不倒,他们便是安全的。如今两州算是个共同体,钟离甚至还担心宋允知的军队不够,他交代手下的人,一旦光州抵抗不住,随时准备征兵。

无论如何,得将敌人拦在光州以外,不能再进一步。戏文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起初的确带来了不少慌乱,但是随着看得人越来越多,民愤越来越重,群众代入感越来越强,他们对齐国军队的战意也被激起来了。

眼睁睁看着戏文里的那些人被杀害,他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亲友死于齐国军队的刀刃之下,比恐惧更汹涌的是恨意跟战意。甚至有人觉得,如果他们是戏文里的主角,事态远不会糟糕至此。既然注定要被杀,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拿起刀反抗呢?若是破釜沉舟,他们未必会像戏文里输的那样惨。

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从军,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换那飘渺的军功,但若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家园,真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们也是愿意割出性命的。

宋允知巡视一圈后发现,光州一带的百姓虽然情绪依旧低沉,但是已经稳住了,甚至还有些人跃跃欲试,准备参军。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家人被伤害,若是朝廷的士兵不够,那就他们上。与其挨打,不如反击。

很好,这就是宋允知想要的状态。

他自己没空些话本,于是便飞鸽传书,托他爹多弄几个话本。宋瑜正愁着不能给儿子帮忙呢,如今好不容易有自己发挥的机会,自然是全身心投入创作中。他是写话本的老手了,各种技巧冲突运用得炉火纯青,没多久,一批又一批话本被送往光州。

允哥儿写的话本子,在宋瑜看来太过激进,朝中那些官员们看了只怕会有意见。宋瑜为了儿子着想,写得很有分寸,但是悲壮之处却是一点儿也不少。这些话本不仅光州有,京城也有。

宋瑜的笔名太出名,一旦经他起头的事情,便容易引起热议。很快,以夏国和齐国两国开战的文学创作迅速涌现出来。朝廷虽然觉得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