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领土。
不过,有消息灵通的商人自然是明白其中缘由,那两座小岛早在几个月前就被瑞典王国卖给了齐国,成为对方在欧洲的一处海外领地。君不见,岛上已经升起了齐国的旗帜,以此宣示主权。至于进驻军队,修建炮台和要塞,当然是为了保卫他们的领土。
12月20日,下午1时,汉内斯·默顿随同船舱里的一百多名被俘船员赶上了甲板,准备下船登岸。一股冷冽的海风吹来,使他不由打了一个激灵。
环顾四周,附近帆影重重,许多船只抛锚停驻在港湾内,等待码头泊位的空出。两座小岛处相距不到四五百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岬湾,将汹涌的海浪挡在外面。
岛上有许多建筑,也有许多人,在这般寒冷的天气里,仍旧在忙忙碌碌的,有搬运货物的,有整理房屋的,也有处理鱼获的,远处还有一些军人似乎正在操演。
看来,这里又是齐国人偷偷建立的秘密基地。根据航程和这里的气候,大概率还没有离开欧洲。就是不知道,此处到底是哪里?
“磨蹭什么呢?……赶紧下船,勿要耽误时间!”汉内斯·默顿正在打量着周围的情景,耳边传来一声呵斥,随即便被不耐的水手猛地推了一把。虚弱的身体,加上多日行船,腿脚早已软绵,他立时踉跄地扑倒在地。
随行的丹尼斯·波尔连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然后两人相互搀着,朝舷梯走去。
码头上有数百名士兵,裹着厚重的灰色呢绒大衣,排成两列,端着火枪,对着依次下船的俘虏,虎视眈眈。
“汉内斯,这些士兵好像不是东方面孔。”丹尼斯·波尔一边走着,一边小声地说道:“难道是齐国的雇佣军?”
“他们是齐国的印度仆从兵。”汉内斯·默顿说道:“这些士兵都是齐国人从印度征召的土人,为他们征战四方。“
“哦,一群类似德意志雇佣兵的群体。”
“不,他们与德意志雇佣兵完全不同。”汉内斯·默顿摇头说道:“这些士兵完全是由齐国人控制的,属于他们的……炮灰部队。”
“你懂得可真多?”
“我也是与那些曾经去过东方的水手交谈后,才得知这些事情的。”
“我们这是在哪里?”
“应该在北方某处群岛的位置。”
“北方?”
“是的,天气这么寒冷,只能是在北方。……挪威、丹麦,或者瑞典。”
“……”
“我猜测,是瑞典。”
“为什么?”
“北方的几个国家,只有瑞典跟我们英格兰关系紧张,还发生过战争。”
“哦,上帝!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瑞典人是站在了齐国人那边了?”
“……呃,或许是吧。”汉内斯·默顿摇了摇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英格兰能战胜齐国吗?”
“我不知道。不管这场战争最终谁能赢,我都希望它快点结束。”
——
12月22日,斯德哥摩尔。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将手中的报告轻轻地放在桌案上,然后起身走到墙边的一幅地图前,沉默地看着波罗的海周边形势。
东边的俄国虽然组织了一支三万余人的军队杀入高加索山区,与齐波联军在亚美尼亚地区交战,但警惕的俄国人仍旧在维堡驻扎了一万余精锐的射击军,在彼得堡附近也有一八千余近卫军驻扎,以防他们瑞典王国趁机偷袭。
波罗的海南岸的波兰、普鲁士、汉诺威,以及萨克森等几个国家仍旧在互相玩着军事恐吓的把戏,试图以频频军事调动来吓阻对方不得轻举妄动。
西边的丹麦正在逐步恢复他们的海军实力,似乎想彻底掌控厄勒海峡,以确保哥本哈根的绝对安全。他们甚至仍旧不放弃申索对斯堪尼亚地区(今瑞典南部)的主权,谋求再度将该地纳入丹麦王国治下。
更让人警惕的是,丹麦与英格兰在八年前所签订的同盟条约依旧有效,并且还将西茨海尔斯港作为英格兰海军的军事基地,常年驻有一支分舰队。如今,更是借口打击齐国海军远征舰队的借口,英格兰于该港派驻了数十艘战舰。
为了预防丹麦和英格兰突袭斯堪尼亚,卡尔十二世特地加强了赫尔辛堡和马尔默两地的防御,并增派了更多的部队入驻该地区,以震慑这两个潜在的敌人。
1679年,瑞典与丹麦签订的《隆德和约》并不能保证两国之间的和平。要知道,在那场斯堪尼亚战争中,丹麦辛辛苦苦打了三年,结果到头来竟然一无所获,所夺取的斯堪尼亚数个省又重新还给瑞典,这让它始终耿耿于怀。
有这样一句话:“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在谈判桌上也无法得到。”但那场斯堪尼亚战争的结局却似乎与这句话不符,因为瑞典在战场上丢失的大量领地就是在谈判桌上一一恢复的。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瑞典原本是会输掉这场战争的,哈尔姆斯塔德、隆德、兰斯克鲁纳等若干次胜利,只不过没有使斯堪尼亚等省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而未能扭转瑞典在海上和北德意志的崩溃之势。那一次能够侥幸躲过一场劫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易十四的慷慨和照顾,而不是依靠自己。下一次,瑞典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瑞典根本无力继续将战争打下去,经济上债台高筑,政治上也是腐败低效,维持庞大的帝国更加力不从心。若是削减政府开支,改善财政状况,势必会削弱军事实力;若是继续保持这个环波罗的海帝国,财政就会更加入不敷出,难以支撑。
为此,瑞典试图与丹麦进行关系缓和,双方在秘密条款中提出了某种形式的谅解:即,在十年内,任何一方都要向对方告知与第三方签订的协议,且这种协议不应当针对对方。这一谅解能够达成,需要感谢瑞典国务大臣约翰·于伦谢纳的努力。随后,卡尔十一世与丹麦王室的联姻也是两国关系转好趋势的体现。客观来说,排除第三方势力向波罗的海的渗透并保持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合作(此时的挪威属于丹麦王国),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然而,1680年,于伦谢纳去世后,瑞典的对外政策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