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红楼之挽天倾> 第六百二十七章 总督行辕驻节河堤半月有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七章 总督行辕驻节河堤半月有余……(1 / 3)

贾珩在徐州开会议后,即刻返回归德府,而后在归德府的虞城县、萧县等地将总督行辕驻扎在河堤,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在中间,有几天亲自与锦衣卫士抬着土石,此举自是引得河南官员以及京营军将的轩然大波。

堂堂大汉三等伯,超品勋贵,亲自上堤劳作,一些京营军将自然也不好闲着,也都纷纷上堤劳作,而原本工期短暂,需得日以继夜劳作的河工,怨气荡然无存。

而半个月的光景,整个大汉北方诸省,都陆陆续续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波及山东、山西大部,河南全境,使得北方之旱情,在秋种之前终于为之纾解,而先前兴修水水利,开挖蓄水湖和河渠的地方,多得其利,蓄积了一些水,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虞城县、萧县的河堤今天也到了竣工之期。

今日难得停了雨,天气阴沉沉的,贾珩与河南藩臬两司以及河道衙门的官员,在徐州知州鞠昌年、萧县知县胡崇的陪同下,验收河堤。

此刻众人站在萧县的河堤上,眺望着水势滔滔的黄河,明显能够看到水面急剧上涨,河水哗哗流淌,只是还未形成河汛,但这般下去最早半个月,就有洪汛,黄河多是在淮北之地溃决改道,飘忽不定。

贾珩目光略过黄河,转而眺望着淮安方向。「大人。」就在这时,从远处跑来几位军将。

都是京营的将校,以及果勇营的几位参将和游击将军。

先前统领骑军派往山东的果勇营参将单鸣也回师归来,随后投入到修堤事宜中。

「诸军」贾珩目光掠过一张张将领的熟悉面容,道:「在河南几月,诸位也辛苦了,藩司准备了酒肉,犒赏一众兄弟,好好休息两天,分段前往归德驻守。」

「是。」众将齐声应是,声音洪亮。

一些步卒军将,先前并未厮杀,现在筑堤虽然劳累,但无伤亡之险。

「河台的厅、汛沿岸都要驻扎在河堤,随时支应,本官这段河堤断断不能有差池,相关丁夫都驻守在河堤上,严阵以待,谨防河汛!」贾珩收回目光,转身对着身后的河道衙门,以及河南藩臬两司的官员郑重叮嘱说道。

一众河道官员纷纷称是。

经过这半个月的驻河办公,通过十几万军民、河工的口口相传,永宁伯吃住都在河堤的名头已经传遍了整个河南。

「萧县河堤附近乡里的百姓,都即行疏散至高处。」贾珩转而又看向管辖萧县、砀山两县的徐州知州,沉声说道。

纵贾珩不是顶头上司,徐州知州鞠昌年也不敢怠慢,连忙拱手道:「永宁伯放心,州衙已经与萧县劝导、疏散百姓,纵有险情,也不会波及沿河乡亭百姓。」

贾珩点了点头,望向一众官员,勉励说道:「诸位都辛苦了,今日回县衙,用菜,最多再坚持一个月,过了这次夏汛,也就雨过天晴。」

这次以徐州为界,两衙管辖各自一段,其实他这边儿需要照顾的地段儿还要长一些,当然南河河台那边儿也不轻松,还要顾及着淮河等地的河堤。

一众官员也拱手称是,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永宁伯在此,他们这段时间也不能在县衙待着,也只好在河堤上搭起了草棚,身上都快发霉了。

就在这时,远处一个锦衣校尉匆匆而来,立定身形,抱拳说道:「都督,神京来报,朝廷钦差,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赵阁老已到了萧县驿馆,带有圣上给都督的口谕。」

经过这段时间,刑部尚书赵默出了京,坐镇清江浦的南河,今日正好到了萧县。

贾珩沉吟片刻,看向一众官员,道:「诸位,回县衙,迎迎朝廷来的钦差。」

此刻,萧县,驿馆内  脊上积蓄的雨水沿着檐滴落在一口黑色水缸里,发出「啪嗒」,「啪嗒」声音,在这个天色昏沉的下午,无疑更为显得更为幽静。

厢房中,略有些泛黄的蚊帐中,刑部尚书赵默一身常衫,就着一盏烛火,手中拿着一本书翻阅,听着外间的声音,抬头看向窗外天色,昏昏沉沉,连驿站庭院中种植的树都枝叶青翠,郁郁葱葱。

「久旱成雨,久旱成雨。」赵默目光忧虑,喃喃说道。

这一路而来,经过河堤,就视察了下河南境内河堤,河堤见着修缮、加固痕迹,可见永宁伯已有所预备。

但这场暴雨显然不仅波及了黄河,还波及到清江浦等地,如果一同泛滥,顾此失彼,那就麻烦大了。

这位曾在江左之地为布政使的阁臣,比谁都知道江淮之地的地貌特点。就在这时,一个长随隔着帘子在厅中唤道:「大人,永宁伯已到了萧县县衙。」

「准备马车,待本官更衣,这就前往县衙。「赵默也没有什么谁迎不迎的问题,放下手中的书,说话间,就去换着官服。

萧县县衙中,贾珩坐在大堂条案后,手中拿着一份图册,正是黄河在河南之地的流经水域图。

黄河开封至徐州段,目前危险之地其实也就三处,一是开封,这都不用说,地上悬河。其二,就是归德府,其三就是萧县,虽将河堤都修缮好,但天灾面前,究竟能起多少作用,谁也说不了。

万一溃堤决口,就需要及时做好泄洪保住大城。

见贾珩愁眉不展,关守方道:「大人无须忧虑,今年河水虽然丰沛,但如今河堤均已加固,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

贾珩放下手中舆图册子,目光深深,说道:「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天意。」

不远处坐着的徐开,看着那少年,心头复杂。

这半个月,他都看在眼底,这位永宁伯吃住都在大堤,不停召见京营军将,鼓舞着军心士气,甚至亲自陪着士卒担土抬石,连续干了好几天。

虽然此举有摆弄手腕之嫌,但能有这番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表现,堪具大汉之军机辅臣。

不远处坐着的河南布政使司的冯廉,心头也有几分感佩。

能打仗的武勋并不稀罕,但这样还通达政事的武勋,就有些少见了,这种人只怕自己谨慎一些,能历经几朝而不倒。

「大人,赵阁老到了。」就在徐开思量时,一个锦衣亲卫进得官厅,立定身形,朝着贾珩禀告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