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均淡然而笑。
“断称不得精通,仅为自身之所好耳。”
“君有无思及,投身仕途之念乎?”
刘禅那平淡之语一出,竟引得席间三人惊目侧视。刹那间,气氛仿若凝霜,然诸葛均却展颜一笑。
“吾不及吾家二位兄长,遍览群书,具经国治世之大才。吾独醉心于算术一道,欲求其捷、通其理耳。且吾二位家兄皆已入仕,家中须有一人守业。”
刘禅神色如旧,似早知诸葛均将作此语。他眸光悠悠,望向诸葛均,一字一音缓缓而言。
“若吾示君,《九章算术》所无之象,亦自尧舜禹上古时期、至今朝,无有察之者,且为之解,君愿随吾出仕乎?”
话音方落,屋内骤然静谧,唯余茶炉之水沸声悠悠。
诸葛均双目惊疑满盈,紧视刘禅,仿若见一稚童妄言戏语。然旁侧之赵云与张绍二人,却眉锁深凝,沉思未休,只因其深知自家少主惊世之能,他若言有,那定然是有。
未几,诸葛均心内思忖已定,面容复归如初,目光坚定,从容陈言。
“倘若贵客,真能示此古之未有之象,且为吾解之。在下诸葛均,愿随贵客入仕。”
“君不问吾所从何势力邪?”
“不必,吾只求心中之道。”
刘禅眸锁诸葛均,唇角上扬,目光流露欣赏,言辞铿锵道:“好。”
言罢,他遂于怀中取出一把匕首,此匕首乃那晚赵云所赠。转眼间,他手持匕首自下摆衣裳划开一道长长口子。此间三人,皆惑然望着刘禅此般举动。
继而,他以那匕首于自身所外罩之素纱禅衣,裁出一长方形纱带。其将那纱带旋转一百八十度后,自系于腰间衣带之囊中取出一根小小竹篾,把纱带两端固定相连,一扭曲环状遂成。
没错,这就是——莫比乌斯环。
刘禅把这扭曲环的纱带状置于案上,神色淡然,朝诸葛均言道:“可否借笔一用?”
诸葛均取来一只毛笔,刘禅接过,未急落笔,反悠悠向诸葛均言曰。
“纱带两面皆有,然否?”
“固也,人皆知之。”,诸葛均至此,虽惑于刘禅之所为,然仅此罢矣。
刘禅嘴角轻扬,笑中意味深长,举起那扭曲环状之纱带,目露狡黠望向诸葛均,语气轻状飘然。
“然如此,仅存一面。”
诸葛均眸中尽是疑云,望向刘禅,只觉其胡言乱语。分明为双面之纱带,一经扭曲,怎就成单?纵是肉眼,亦能观出,此扭曲环状之纱带仍具两面。
赵云和张绍二人,亦面带惑色,凝视刘禅手中那扭曲环状之纱带。
刘禅轻笑,把那扭曲环状之纱带轻落于案上,其手执着笔,于其上缓缓绘出一线。
只见一端起笔而绘之线,经扭曲环状之纱带一周,未越过边界,即复归原点。
诸葛均骇然而视刘禅所呈之果,未及深思,刘禅复将那扭曲环状之纱带,以匕首依先前所绘之线割之,然未断其纱带,竟得一长逾前倍之扭曲环状纱带。
诸葛均深受震撼,望着那扭曲环状纱带,怔然失语,久未回神。那纱带的扭曲形状,似有无尽奥秘,将他的思绪紧紧缠绕。
张绍和赵云虽惊,却无诸葛均那般痴迷探究之心,于他们而言,非战事之奇,无需费力思索。
良久,诸葛均方寻回自己之声,其目含恳求渴望之色,望向刘禅,深揖一礼。
“贵客,可否为均一解?”
刘禅亦噙笑微躬,以作回礼之态。
“此乃几何图形之殊类,仅一面一界,具无穷循环与永恒之态。
此着实颠覆自古有之传统几何观——一曲面,或两面俱存,或虽一面然需分内外。
然此亦昭然揭示,传统认知之法或存局限,当破常规定式之思,觅新之视角与解方,以应繁杂之题。”
刘禅稍作停顿,似心有所思,轻声言道:“万事万物皆然。”
诸葛均闻之,稍作凝思,继而起身欲向刘禅行大礼,却被刘禅一手托住。其抬眸,目光炽热望向刘禅,言辞切切。
“均诚谢贵客,能使均睹自古未有之奇象,均惊于奇象,醉于妙语,尤为贵客超俗之解语深触。均愿追随贵客左右,以报此解惑授道之恩。”
刘禅展言而笑,又听得诸葛均一句。
“然,敢问贵客所属何势力?贵客莫怪,家仲兄与均曾立言,此生绝不效力曹操,均亦谨遵此训。”
刘禅嘴角微勾,似笑非笑,凝望着诸葛均言道:“若吾所属,为曹操势力,如何?”
诸葛均神色郑重,正气凛然道:“若贵客为曹操势力,均必先修书予家二兄,令其与家大兄将我逐出家族,断绝兄弟之情,不再为诸葛族人,而后均方效力贵客,以报此恩。”
刘禅凝眸望向诸葛均,心内悄然慨叹:此乃此世之人,最为重视之大忠大义大德也,舍生以取义,舍亲情而取道义。
一旁赵云和张绍亦眼含赞叹地看着诸葛均,大丈夫当如是。
季汉就是这样一群大忠大义大德之士,于乱世之中,毅然撑起那大汉将倾之脊梁。
刘禅思绪归拢,缓缓转身,将案上匕首轻敛入怀,侧首望向诸葛均。
“时迫矣,君速整衣物随吾等行。”
诸葛均正欲开口说话,刘禅又言。
“修书倒是不必矣,君同君家二兄,自能亲得相见。”
言毕,刘禅转身步出屋舍。
诸葛均先是怔愣,继而面泛欣喜。正欲转身拾掇衣物,忽觉未问刘禅之名,因而与旁之赵云和张绍作揖而言。
“二位贤士,均还未闻方才贵客之名,能否告知在下。”
刘禅那最后一句话,已让诸葛均明了,对方是刘备势力的,但他疑惑刘备势力中,这一孩童是属于刘备哪一个属下的。
赵云望了一眼屋外的刘禅,转眸朝向诸葛均,稍作回礼,道:“此乃吾主刘备之嗣子,吾之少主——刘禅。”
诸葛均甚是诧异,未料那稚童竟是刘备之嗣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