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这就是朱雄英
凯旋仪式已经过去了三天,在朝堂上关于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
或者说,最近几天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转。
功臣的封赏,功勋的核准,被俘的北元贵族的安置工作,俘虏的百姓又要如何安置。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处理。
但对于百姓来说,事情已经结束了。
参加完凯旋仪式看完热闹,大家就各回各家,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大街上讨论此事的人群都没有多少,百姓更多的还是在关心自己的生计。
走在大街上,陈景恪说道:“你也参加过好几次凯旋仪式了,有没有察觉到洛阳百姓和应天百姓,对此事的态度差异?”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应天百姓的热情更加持久,能讨论大半个月之久。”
“洛阳的百姓似乎并不太关注此事,这才三天就没多少人谈论了。”
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但陈景恪说的自然而然。
朱雄英肯定的道:“那是当然……”
“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比较平淡。”
陈景恪暗自摇头,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维里,或者说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题面上。
朱雄英喃喃自语道:对比……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而少关注生计之外的事情。”
“谁当天子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天下是叫大明还是叫大元,对他们并无区别。”
想了半天,却始终不得要领。
“远的不说,仅摊丁入亩一项就可以说是远超历代的仁政。”
“洛阳百姓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因为远离天子,就无所谓什么归属感。”
说到后面,他语气里已经隐隐带有不满。
“我告诉你这些,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之一。”
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
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我们不讨论这种思想的对错,也无需去批判它。”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试探的道:“认同感和归属感?”
说过很多次了?
“因为对比,有对比才会显出差异。”
朱雄英鄙夷的道:“这种思想实在是……”
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对比,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对比产生。”
朱雄英也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就犹如在讨论等会儿吃什么一样正常。
“所以大明战争得胜,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高兴,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讨论。”
“算上吴王时期,陛下在应天经营了三十年,那里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
“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吗?”
“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对大明也更加有归属感。”
“道德家可以去批判这种思想,作为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
“洛阳才刚成为新都,百姓大多都是新迁来的,日子还没有好起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也不算错,但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答案其实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凭什么我只能勉强糊口,他能天天吃肉?”
“咱们反过来思考,如果周围人都饿肚子,你每顿都能吃两块粗粮饼子,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应天当了大明二十年国都,百姓更加富庶,有能力和心情去关注生活之外的事情。”
朱雄英皱眉道:“利用?这种思想如何利用?”
“朝廷已经采用了种种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大家都勉强填饱肚子,有一个人却能每天能吃肉。”
陈景恪赞道:“聪明,就是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家都穷,反而没人会说什么。”
“而是承认他存在,然后学着去利用。”
陈景恪说道:“你仔细想想。”
陈景恪叹道:“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心中却反而产生了不满。”
陈景恪问道:“可知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
“朝廷的政策再宽松,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
陈景恪赞许的道:“聪明,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
“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雄英连连点头:“好好好,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
“哎,伱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
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
朱雄英说道:“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这一点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
“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個身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