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内阁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很棘手,怎么回答都不好。
所以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们分析讲解了中央权力的构成。
“……票拟可以看做参政议政之权,批红代表的是最终决策权,驳斥代表的其实是执行权。”
“以前丞相也拥有这样的权力……皇权与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些东西。”
“陛下废除丞相制,将票拟、批红权尽归己身……”
“虽然没有对驳斥权做出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这个权力下移到了六部等具体的衙门。”
“各衙门是执行机关,他们拿到陛下的最终决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可行。”
“如果他们觉得有问题,就会提出建议……其实就是在行使驳斥的权力。”
“只不过他们的驳斥权是经过弱化的,没有强制性……”
具体执行政令的是六部等衙门。
“二品大员怎么会甘心受制于五品官呢?”
按照规定,谁的品级高谁的地位就更尊崇。
朱雄英说道:“如果给了内阁票拟之权,他们就能盖过六部了是吧。”
陈景恪再次点头,进一步分析道:
在官场,除了职务品级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理来说,内阁的权力应当在六部衙门之上,代行丞相之权。”
为什么驳斥权代表的是执行权呢?
“原因很简单,内阁学士才五品,六部尚书都是二品大员。”
朱元璋说道:“内阁作为幕僚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其实已经具备了参政议政之权。”
五品和二品之间,更是天差地别。
“如果给了他们票拟权,那么他们的权力就是律法赋予的。”
很容易理解,议政权掌握了政策的制定,执行人只能被动执行。
“而且内阁虽然有议政权,却没有决策权和驳斥权,在法理上是无法直接命令六部各衙门的。”
很简单,因为执不执行这条命令,是掌握了驳斥权的人说了算的。
如果将这个权力给内阁,那么就意味着六部等衙门,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官场名义是非常重要的。
再说了,人家熬了半辈子熬到二品大员,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听你一個五品官的?
朱元璋一拍桌子,说道:“对呀,五品官怎么能命令二品官呢。”
这么一剖析,他们心中生出许多的想法。
陈景恪摇头道:“不,但就算陛下将票拟权给他们,他们依然压不住六部。”
朱元璋和朱标都恍然大悟,原来中央权力的构成竟然还可以这么分。
“那么,能借出去的就只有议政权和执行权。”
“正常来说,掌握了议政权的人掌握了主动,执行权要受制于议政权。”
“只不过没有票拟之权,他们始终有实无名。”
“只要不将驳斥权给他们,他们就始终要受制于君主,无法和皇权相争。”
“人力有时而穷,君主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需要臣子辅佐才能治理偌大的国家。”
“丞相府的驳斥权才是完整的,他们对君主的政策不满意,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以前他们的议政权,是陛下借给他们的。”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有实无名。”
“给他们票拟之权,就是给了他们参政议政之名。”
“议政权和执行权表面看是并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给他们票拟权,就等于是为他们正了名。”
“这就意味着,君主必然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借给臣子才行。”
借别人的权,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思索道:“但他们也只有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大明当前的局势是,内阁在事实上掌握着议政权,执行权在各个衙门。”
“名不正则言不顺,六部等衙门,不会听命于一群幕僚的。”
“如果陛下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只能执行您的意志。”
这也意味着,谁掌握了驳斥权,谁就掌握了六部等衙门。
“决策权只能掌握在君主手里,不可假于他人。”
自然是前者更主动。
“如此一来,内阁和各衙门就会相互不服气,相互看不顺眼。”
“没有各衙门支持的内阁,犹如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是无法伤人的。”
还是那句话,名在官场太重要了。
内阁品级低,没有驳斥权,所能发挥的权力始终是有限的。
前世张居正在官场骂声一片,为何?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吗?
不是的。
因为他是通过非法途径掌权的。
霍光等权臣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
他们掌权在程序上是正义的,是名正言顺的。
张居正则不然。
他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只是个五品官,六部尚书是二品。
在职务上他可以命令六部尚书,可在地位上又低于六部尚书。
双方是互相辖制的。
可是他勾结太监冯宝,掌握了最终决策权。
彻底压倒了六部各衙门的主官。
你一个内阁首辅,勾结太监获得了不属于你的权力。
这已经不是权臣了,而是奸臣。
张居正的名声差,也与此有关。
事情分析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票拟之权可以给内阁,不过咱要先给内阁立几个规矩。”
朱标精神一振,说道:“您说。”
朱元璋说道:“其一,内阁学士永为五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