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经过几日盘查,确定行刺李琮的凶手,与李圭无关,既非博王,又非郢王,如今看来只有均王李俅嫌疑最大。挑起博王与器丹人,所以才能顺利骗取器丹人匕首。
刺客显然是故意刺杀失败,故意留下匕首作为线索郢王争斗,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且他与博王同在汴京,肯定了解博王属下的,为的就是陷害李俨。
但只要稍加甄别,这种意图就很容易被识破,此时所有人,包括李俨,都会认为是李圭所为。若李俨与李圭相互报复暗杀,幕后主谋便达到了目的。”
“都是你的猜测,证据不足。”
“证据不足,就不能抓来问问吗?问清楚,至少可以洗刷均王的嫌疑。”
张继祚一拍大腿,道:“好,杀不了昏君,弄死他儿子也能解我心头之恨。不过此事要上报那昏君,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
张继祚说干就干,立即去找父亲张宗奭,张宗奭此时就在府衙处理公务,多日来他一直关注行刺天子的案子,只是至今没有丝毫进展。
大概李琮病得无暇他顾了,所以张宗奭至今没有收
到李琮催促他破案的诏令,就怕李琮哪日突然想起此事,问起究竟,他答不上来。
“父亲,有眉目了。”
“什么有眉目了?”张宗奭抬起头,一脸狐疑看着张继祚。
“行刺昏君的案子!”
“别张口昏君,闭口昏君,要是被人听到,告到天子那里,你我父子焉有命在?你说,什么眉目?”
“有证据证明那刺客与均王李俅有关。”
“什么?均王?他为何要行刺天子?”张宗奭表情严肃,鬓边的白发格外显眼。
“挑起李俨与李圭争斗,他坐收渔翁之利。父亲只需报与天子,请一道敕书,儿亲自率人赴汴京捉拿李俅。”
张宗奭皱着眉头,满脸愁云,站起身,在室内来回踱步,鞋子在地板上发出急切地沙沙声,令人不安。
“万一均王被冤枉,你我父子可是要负责的!”张宗奭忧心忡忡。
“不怕,儿早已找到替死鬼,事成,则功在我父子,事败,自然有人担责。”
“谁?”
张继祚诡异地一笑,道:“父亲就别问了,快去请敕书吧!”
然而李存勖正值壮年,未及而立,论
及威名,便远迈乃父,所向披靡,打遍中原,没有抗手,一时间气吞万里如虎。杨师厚年逾五十,廉颇老矣,即便能敌住一时,能敌住一世吗?
除此之外,李琮还会惦记酒色,虽遵守太医署的叮嘱不敢狂饮,但还是忍不住小酌。
张宗奭在后宫见到李琮时,李琮正光着膀子抚摸张氏的脚心,弄得张氏痒痒的,不时咯咯大笑。
见到张宗奭,李琮并未停止,对他而言,张氏的脚,就像小时候的玩具一样,在手中把玩,便有安全感。
“宗奭,见朕可有事要奏?”李琮有气无力,说一句话似乎都要气运丹田,费尽力气。
“陛下,数日前会节坊刺客一案有了眉目。”
“哦!卿不说,朕就忘记了。凶手是谁?为何胆大包天行刺朕?”
“陛下,臣此番前来,乃是欲请一道敕书。只因欲抓捕此人,非有陛下敕书不可。”
“爱卿还卖关子吗?究竟是何人?只要庆人,不管是谁,行刺朕便是死罪,立即逮捕归案,不得有误。”
“陛下,据臣所知,此案恐与均王有关。”张宗奭抬头看了看李
琮的反应,发现李琮一愣,看来此事出乎他的意料。
“果然是他吗?”
“均王嫌疑最大,是以需要将均王请来京城,加以核实。若无罪,也可还均王一个清白,以免蒙受不白之冤。”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若果真是均王,杀无赦。若不是,就还他一个清白。”
“遵旨!”
李琮吩咐下去,命中书舍人即刻起草敕书,以捉拿均王李俅。张宗奭持敕书回府衙,将敕书交给儿子张继祚。
张继祚十分高兴,领了敕书,立即召集人马奔赴汴京,林景也在其中。一行三十五人,策马绝尘东去。
到达汴京时,夕舂未落,他们赶上最后一波进入城内。林景知道李俅的住处,他和张继祚在前带路,其他人在后紧紧跟随。
李俅白天在郊外训练士兵,通常下午黄昏时分回府。均王府门前连跟羽毛树叶都没有,一尺高的下马石也纤尘不染。
张继祚命人敲门,半晌府门打开,门内闪出一位上年纪的老伯,胡须花白,不过精神矍铄,穿得也整齐干净,是个利落人。
“你们是谁?”
“河南府衙内
指挥使张将军奉旨前来捉拿李俅。”
“啊?”老伯一听险些摔倒,脸色都变绿了,“真的假的?不是做梦吧!”
“让开!”
守门的老伯转身就往院内跑,张继祚和林景则率人闯入均王府。随着一声铜锣骤响,眨眼间均王府内便乱成一锅粥,仆人婢女纷纷撒腿躲起来。除张继祚林景带来的不良人外,院子内突然涌出四五十名军士,手持刀剑,将张继祚林景这三十五人拦在外院。
不良人纷纷抽出刀来,组成掎角之势,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一场血战一触即发。
林景往对面看了看,没有发现李俅。难道李俅不在府内?林景觉得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李俅故意不露面,这样可以完美避开抗旨不遵之责,一旦双方短刃相接,出了岔子,李琮怪罪下来,还可以装作不知情,把责任推给下属。
“均王何在?请均王出来接旨!”张继祚喝道。
“我们均王不在府内,你说你是河南府衙内指挥使?可有凭证?”
张继祚伸手晾出铁鱼符,道:“看清楚,某张继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