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万方的奏疏会与此处,李恪所上出兵的奏疏不出意料,也在此汇聚。
出兵之日,所上奏疏,在路上经历了三天,终于赶在冬至前抵达了长安。
长安再一次笼罩在落雪当中,钟。南。山里雪景甚美。渭水两岸,也多了许多赏景作诗的士人。
午后时分,孙瑾凭栏而立,望着门下省庭中的落雪,不禁诗兴大发。
“来人!”孙瑾一声令下,便有人送来笔墨纸砚,供这位文采奕奕的黄门侍郎作诗作赋。
孙瑾出身江东孙氏,南朝风光无限,传至今日,屹立数百年。
自然豪杰辈出,风头一时无两。
不过在南朝整体成为失败者时代,孙瑾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他本人的才华以及从龙甚早的优势。
“这雪下了恐怕有三日了吧?”
孙瑾问向自己的随从,自江东一路跟随自己升迁的家仆。
“已有五日,断断续续,或白日或夜晚,未曾停歇。”孙聪躬身说道。
孙聪手中捧着笔墨,等着孙瑾落笔。
“五日啊……却不知今岁长安会不会冻死人!”孙瑾叹了口气。
他虽是江南人士,但是在前隋年间便北上长安,入仕为官。
前隋之际,官吏索求甚重,朝廷为政苛刻,一到冬日,
冻死百姓丝毫不足为奇。
“长安、万年两县已经开始赈济,发放米粮柴薪,至今已经散出去几千石了。”孙聪解释道。
宰相门前七品官,黄门侍郎门下的亲随怎么也有九品。
孙聪的消息很是灵通,这同时也是孙瑾的消息。
“天子早有谋划,却是吾杞人忧天了。”孙瑾笑了笑,拿起兔毫笔,提笔欲写。
可还没等他落笔,便被一道呼喊惊到,雅兴尽失。
“吴王出兵了!”给事中高声呼喊道。
出兵了?
听到这个消息,孙瑾再也没心思作诗。
门下省整日都在等前线的奏报,这场战争,俨然已经成为朝廷上下的头等大事。
孙瑾神情一振,对大声呼喊的给事中下令:“奏疏在哪里,拿过来!”
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朝廷中与国共富贵的大臣们,早就心急如焚。
如果大唐不能彻底消灭薛延陀,动员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都将做了无用功。
没有一场酣畅的胜利,天下的民心恐怕不会轻易安定下来,就连前线将士的赏赐,也发不下来。
“喏!”给事中脚步如飞,急匆匆跑过雪地来到孙瑾身前。
孙瑾接过奏疏,不顾其他,打开奏疏,一目十行的浏览起来。
奏疏的篇幅
有限,但一看就是吴王的亲手笔迹,与天子的御笔颇为相似。
“吴王终于出兵了!”孙瑾呼吸缓缓平静,毫无自觉的踱着步子,口中喃喃自语。
“某要入宫,奏报天子!”
孙瑾当机立断下了决定,如此紧要的奏疏,自然要第一时间让天子知晓才行。
天上雪花飘荡,前往内宫的道路却不见一片雪花。
孙瑾快步走在路上,怀中揣着这份至关紧要的奏疏。
由于是在战时,孙瑾拥有了无需请见就能够入宫奏事的权力。
天子此时此刻还在立政殿,身边却不见众多大臣,只是天子独自一人望着舆图出神。
战争打到如此地步,一切都在前线大将的张握之中。
长安方面除了运输粮草,再也没有能够对此站做出更大贡献的举动。
“陛下,黄门侍郎孙瑾请见。”
王德悄悄走到李世民身侧,用尽量不打搅李世民的声音,恭敬禀报道。
“见。”李世民斩钉截铁道。
即便不提军事,黄门侍郎也是朝廷数得着的大臣。
冒着满天飞雪前来,一定有要事上奏。
“喏。”王德躬身退下,见孙瑾浑身湿漉漉的,立即让人奉上崭新的袍服请孙瑾换上。
熟料,孙瑾笑着摇了摇头,脱下湿
漉漉的靴子,快步往殿内走去。
“黄门侍郎臣孙瑾拜见陛下。”孙瑾折腰拜道。
萧何有着入朝不趋,赞表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孙瑾却一样也没有。
“免礼。”李世民挥了挥手,把目光看向孙瑾。
朝中事务愈发繁忙,李世民有意扩充政事堂成员的数量,孙瑾便在他的考察名单之内。
“陛下,吴王出兵了!”孙瑾开门见山的说道。
李世民立即看向舆图,问道:“什么时候的消息?”
“回陛下,三日前。”
三日前……骑兵若是日常行军,三日之后应当能够抵达碛口吧?
李世民默默点头,对自己的判断很满意。
“吴王还说了什么?”李世民问道。
奏疏之中,若是仅有出兵,也太少了吧?
起码要问一问父亲母亲大人安好才对吧?
“陛下,吴王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请陛下不要发敕书。”孙瑾轻声道,仿佛已经预感到天子的怒意。
“什么?”李世民眉头一皱,却没有孙瑾料想的勃然大怒。
毕竟李世民也是典军征战之人,同样不喜欢自己打仗的时候,朝廷一道道命令催促。
“吴王请求陛下不要下敕书,以免令出二门,手足无措。”孙瑾继续说道。
李恪担心自己的溜号大计被李世民发现,所以提前做好了准备。
大军在外,判断错方向,一点也不奇怪。
“好,朕知道了。”李世民点点头。
孙瑾惊讶的抬起头,不敢相信素来脾气暴烈的天子, 这次竟然容忍了吴王。
难道真如坊间传闻,天子有意于吴王不成?
一念至此,孙瑾脑中不禁想起坊间的传闻。
天子厌恶魏王,却喜爱吴王,有心让吴王担任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