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宝马不是战马,袁崇焕也只能小心鞭打。
一路小跑,骑宝马还没有骑山东的骡子跑得快呢。
不过到底是比步行坐轿快了不知多少倍。
一路上,左手控缰绳,右手持腰牌,袁崇焕骑宝马,果然是一路畅通无阻。
紫禁城虽大,房屋足足九千间,皇帝睡觉的屋子数不清,睡觉的床更是不知凡几。
可熟悉紫禁城的人还是很好认路的。
一条龙脉中轴线,前三大殿后三大宫,其他都是对称着来,确实很好认。
起码袁崇焕还是大体上识得外廷的路,知道该怎么走,才能到乾清宫。
一路遇午门不入,转向东去,沿着筒子河,就是护城河。
绕过角楼,再往北一点就是东华门。
袁崇焕下马和守门侍卫说一下,亮出腰牌,兴许是事先得到了通知,侍卫痛快放行。
进了紫禁城,袁崇焕策马扬鞭,再无阻碍。
一路过文华殿,御膳房,箭亭,从景运门进了天街。
天街的正中就是乾清门。
袁崇焕翻身下马。
殿门口已经候着两个小太监,传旨出来,宣袁崇焕进殿。
袁崇焕屏息进去。
此时的崇祯已经换了大红色的便服,这样看起来喜庆,崇祯本人也喜欢穿。
明朝皇室尚红,龙袍的颜色最多的还是红色,黄色也有。
崇祯端坐在御座之上,等待着袁崇焕的到来。
此处不是太和殿和中和殿之间,那块冷风嗖嗖的平台,此处温暖如春。
崇祯帝打算这辈子不犯傻,大冬天,小冰河时期,在户外平台上召对大臣,那纯粹是没事找冻。
崇祯向袁崇焕问计辽东,这场宿命的召对,在这个时空还是如约而至。
只是这次召对换了些方式,双方也是不一样的心境。
这回崇祯帝不会急功近利,胡乱寻医问药,指望找个大仙一样的人物,一战就定了辽东的乾坤。
袁崇焕也不会因为骤得恩宠,掌了大权,失了分寸。
导致他满嘴放炮,面对崇祯的问询说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大话了。
这一世的袁崇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注定是个锦绣前程。
平安到老,配享太庙的美好结局。
因为崇祯会给他,划出一个清晰无比的职业施展范围。
他只能在这个框框里蹦跶,就像是孙猴子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配不配享太庙,还要看他后期的功绩,要是再有个狗屎运,袁崇焕用改良后的红衣大炮,一炮轰死个皇太极,那还是够资格的。
袁崇焕磕头慰安毕,抬头却没有看见君父慈爱关怀的目光,原来崇祯在宝座上看着什么,根本没搭理他。
难道自己说话声音小,袁崇焕有点怀疑人生。
接着袁崇焕看到了一个小太监递过来的笔记本和毛笔。
说实话,袁崇焕有点懵,啥玩意?
现在面圣还都需要考试吗?
袁崇焕心里腹诽,这新皇帝别的长处还没看出来,玩的花活是真多。
随即他就想起了朝廷的一项新规定,已经明文刊发在邸报上。
“朕甚恶朝会后,群臣依旧例,固步自封,穷穷老学究。
对朝会中朕讲话的内容,没有一点体现到工作中。
朕试问之,嗫喏答不出,再问之,已经惊慌失色,只言有祖宗法可依,何须变更。
简直就是笑话,天下大事,当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岂能以一句祖宗法可依,当成尔等懒政惰政的借口。
从今日起,每逢朝会,君臣会面,臣下必须持笔记下朕的语录,朕会不定时派人考核······”
袁崇焕想起来给自己纸笔,是什么意思了。
对这个新制定的制度,他是支持的,万事确实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他在辽东当巡抚,也是最烦巡按御史,或者别的佐贰之官给他叨唠,朝廷制度和祖宗之法不可违。
他袁某人违得还少了,一切为了胜利。
胜利了,自然没有人追究这些细枝末节。
失败了,不过是与城池共存亡,他袁某人都没了,后面的人咋说咋是。
袁崇焕恭敬接过纸笔,按照小太监的指引,来到一个小桌子前坐下。
这让袁崇焕感到新鲜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文臣面对君王,就只能站着了。
崇祯召对大臣,还给赐座,属实不错。
等一切安排妥当,摊开笔记本的袁崇焕,这才发现偌大的乾清宫里,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人在面圣。
离宝座更近的地方,还分两排,竖着摆放了几个小桌子。
座位上坐了几个内阁阁臣,有黄立极,施凤来,来宗道和钱龙锡,刘鸿训。
再往后一点就是左都御史崔呈秀和他的老搭档左副都御史李夔龙。
这一次没有魏忠贤的身影。
就在袁崇焕大着胆子,想往宝座上瞅的时候。
一个折子从宝座上忽然扔下,啪嗒一声落在金砖上,吓了袁崇焕一跳。
袁崇焕吓得赶紧低头。
能做出把折子从宝座上扔下来的行为,在场的人只有崇祯帝能做到。
袁崇焕心想,看来刚才皇帝是看了什么心烦的折子。
原来崇祯在等待袁崇焕的时间里,也没有闲着。
刚才扔折子,是因为一件他看来极小的事情,败坏了他的心情。
随着折子啪嗒一声落地,在金砖上敲出金石之音后,满殿寂静无声。
半晌,崇祯的声音从宝座上悠悠飘下。
“朕到底是年轻,正值冲龄,说话就是比不上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比如嘉靖皇老爷爷好使。
这样狗屁倒灶的折子,内阁也送过来给朕批红,是不是觉得朕好欺负?
要是世宗的时候,你们敢这样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