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一场堪比,地龙翻涌的大爆炸后。
独石口堡中肯定已经乱作一团,商民都拎着大包小包的,往外逃。
堡内早就没有了,成建制的反抗力量。
此时正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两千蒙古骑兵,说是骑兵,真是有点高看他们了,就是两千多骑着马,穿着烂皮袄的牧民。
他们打算仗着自己的机动性,进城抢了就跑,绝不恋战,能跑多远跑多远。
到时候,十里之外,还在慢腾腾调转身子,调整阵型的白杆兵,肯定奈何不了他们。
等白杆兵追上来,他们已经抢完跑远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放风筝。
蒙古人想得挺美,行动力也超强,就是天公不作美,人们理所当然想的东西,往往总是会出一些变数。
所以当他们这些蒙古人下了马,两千名鞑子全都举着弯刀,嗷嗷叫着。
费劲吧啦,爬上了一丈高的城墙废墟后。
看见一样爬上城墙废墟,和他们巧合正好对峙的,另一支由秦翼明率领的白杆兵时。
这些蒙古人是有点懵逼和心痛的,这下子要遭罪了。
哪知道更心痛的事情,还在后头。
当大小曹率领一千关宁铁骑,又巧合出现在城外。
堵住了他们的后路,缴获了他们的马匹后。
他们蒙古人更心痛,更懵逼。
这是弄啥了,中埋伏了是吗?
在这里忘了介绍,不知道正红旗是有意无意的,忘了将己方斥候探听的情报,告诉蒙古友军。
也许是女真人高人一等的意识,在作怪,觉得跟屁虫一样的蒙古人小弟,不需要知道什么情报吧。
于是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蒙古敖汉部和奈曼部的两千骑兵,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历史。
此时正红旗代善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和一大堆货物,头也不回地,晃晃悠悠地,踏上了回盛京的道路。
这个老狐狸,自始至终也没有和,这三路明军交手。
他觉得没有必要。
······
“大明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日,代天子巡视边关的东厂副掌印太监魏忠贤。
在巡视到宣府镇西路独石口堡时,遭遇数万蒙古鞑子入侵。
……
上赖天子隆恩,下靠将士用命。
将数万鞑子驱除关外,歼敌四千多,均已枭首。
实乃国朝自仁宣以来,第一大胜,一洗俺答汗入寇之后,边军的颓废之气······”
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紫禁城。
许久没有出场的崇祯,信步走在乾清宫去往养心殿的天街上。
一路上都是厚厚的积雪,一踩一咯吱,一踩一个深深的脚印。
天空灰蒙蒙的,没有风,还在飘着大雪。
一路上崇祯好心,从身后扶了,一个正在前面扫雪,不慎滑倒的小火者。
小火者就吓得赶紧匍匐在地,连连磕头。
崇祯觉得无趣,自己在内书堂辛辛苦苦教书,灌输新思想新价值观,目前看来用处不大。
他赶紧下令。
“这是天降祥瑞,不许扫。
都回屋里干点正事去。”
没一会儿,在养心殿军机处的暖阁里,坐定了的崇祯。
透着琉璃窗,看着外面飘飘的鹅毛大雪,感觉朦朦胧胧很有意境。
暖阁里,
底下魏厂公还在念奏折呢,皇上您正眼不看,就瞅着外面,多少不合适吧。
琉璃窗是崇祯平日里,让工匠们研究出来的。
他不亲自上手,只是给了一点指导意见。
成品还行,自然是比不上旧时空的现代玻璃。
琉璃窗有点浑浊,有点气泡,有点茶色彩。
不过还是能勉强,看到外面,具备一定的采光条件。
最起码比纸糊的窗户强多了。
这就很好了,崇祯很容易满足的。
魏忠贤老胳膊老腿的,已经在炕
还是没有等来,崇祯的回应。
他早就念完奏折了,屁股撅的老高,就等着崇祯喊,魏大伴平身。
可惜左等右等,没等来。
不能再这样了。
再跪着,魏忠贤可能腿麻了。
到时候,想起来都起不来了。
魏忠贤必须赶紧,请求外援。
他趁着崇祯,观赏着窗外大雪的空当,环顾屋里的其他人。
他要尽快找到可靠的盟友。
这间不大的暖阁里里,现在除了崇祯皇帝和他。
还有五个人。
首先是军机处两位大臣李邦华和倪元璐。
这两货坐在暖阁里,唯一的一张桌子后面,和太监宫女们离得能有多远就有多远。
摆明了楚河汉界,井水不犯河水。
这两人不说嫉恶如仇,也是和嫉恶如仇的东林党没什么两样。
求助他们,魏忠贤还不想死得那么难看。
接下来就是贴身女史曹静照,她离皇爷最近。
也是最近比较得宠的人,崇祯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曹静照,另一个常带着的人就是王承恩。
可作为女人,却迟迟上不了崇祯的龙床,这也是让人难琢磨的事情。
再说他魏忠贤早就不在宫中当差,和曹静照这个女史不太熟。
曹静照后面,就是一样从洛阳赶回来,找皇爷交差的曹化淳。
曹静照的本家。
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更是求不得。
就一条,曹化淳出自王安门下。
魏忠贤就一辈子,甭想得到曹化淳的笑脸。
那就只能求老相识王承恩了。
王承恩虽也出自曹化淳名下。
可并不是事事都遵循,曹化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