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属于崇祯年间的那些天灾人祸,早已悄然张开血盆大口,渐渐显露出狰狞面目。
崇祯手持两份急报,并未急于拆阅,目光反而转向一旁已然搁笔、静待议事的杨嗣昌。
“文弱啊……不,朕还是唤你‘肥居士’更为亲切些。”崇祯皇帝面带戏谑之色,对着眼前这位近臣说道。他心中一直纳闷,外表白净、身材高挑的杨嗣昌为何要给自己取个“肥居士”这般怪异的别号,难道是以此来自我调侃或者故作谦卑不成?
听到皇帝如此称呼自己,杨嗣昌赶忙跪地叩头:“陛下,请切莫再拿微臣的小号开玩笑了。那时只是饮酒作乐时即兴而起的一个绰号罢了,实难登大雅之堂,唯恐玷污了陛下的圣听啊!”
崇祯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无妨,朕倒觉得这个雅号挺有趣的,让朕对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此不拘小节,甚是接地气,甚好!待到明日,朕也琢磨一个与之相配的雅号,方显咱俩君臣相宜。言归正传,文弱啊,你曾在蓟镇担任过兵备副使一职,对军务应略有所知。不妨猜猜这两份紧急奏报都说了些什么吧?”
“回陛下的话,此乃军国大事,臣在御前不敢妄言。”
“爱卿切莫拘束。有何想法但说无妨,朕自会认真倾听。若爱卿仍感拘谨,那朕便先来谈谈这两封急报中的具体事宜吧!
咱们军机处所负责之事乃军国要务,当初朕之所以要设立此机构,正是因为兵部与内阁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程序繁琐、环节众多,且经多人之手极易导致机密泄露。
所以,这两封急报想必均为紧要军事情报。
或许在文弱看来这些都是多余之言,但朕却不得不提。
辽东镇面对的敌人乃是建奴,那么情况无外乎两种:其一,大凌河某处屯堡遭受了建奴的袭击;其二,则可能是科尔沁或朵颜三卫中的泰宁卫对我边境发动了侵扰。
嗯,如今的朵颜三卫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徒有其名罢了。称他们为蒙古人的部落或许更为恰当些,可究竟是土默特部呢,还是喀尔喀部亦或是察哈尔部、喀喇沁部呢?
似乎都不太准确。这般微不足道的小事,怎会值得袁崇焕如此兴师动众地派人快马加鞭送来急报呢?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建奴与这些蒙古鞑子勾结到一起了,此番定是要联手进攻锦州城!
定然如此,想来去年的独石口堡之战,白杆兵便是遭遇了建奴的正红旗才陷入苦战。
建奴已经征服了左翼蒙古,他们就是一丘之貉了。
对啊,要不然朕也不会把老师孙承宗派到宣大蓟镇那里当督师的。
眼下局势愈发紧迫,情况岌岌可危啊!”
崇祯一边说着形势危急,一边快步离开了御座,来到了沙盘前,杨嗣昌也是赶紧跟上。
两人趴在沙盘上琢磨半天,也是不得要领。
辽东镇在册兵力号称十万之众,但其中真正能派得上用场的究竟有多少,恐怕只有袁崇焕及其麾下如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等将领心知肚明罢了。
如今崇祯皇帝手握兵权虎符,开始挥动起他那根看似神奇的指挥棒:首先在大凌河堡部署一万雄兵,接着又于广宁后屯以及大凌河上游各安排一万军士驻防;然后在小凌河驿站留下五千精兵镇守。此外还有两万大军屯驻锦州城中以策应四方,而其余大部分军队则沿着宁远直至山海关这条战线依次驻扎,养精蓄锐,静待时机成熟时再发动进攻。
如此这般排兵布阵,简直与后世那些所谓的“微操大师”如出一辙!
杨嗣昌听闻此计后不禁双眼放光,对崇祯皇帝大加赞赏,慨叹其天生便通晓兵法之道,甚至无需出宫门就能洞悉敌军动向并提前做出应对之策。
然而,这位杨大人究竟是真心实意地拍马屁呢?还是说他本身也偏好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做派呢?
不过好在崇祯本人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在过足了当指挥官的瘾头之后,他随手将指挥棒一扔,忍不住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理想如此美好,但现实却如此残酷啊,杨爱卿!
这十几万辽东军队不过是账面上的数字罢了,若朕真的按照这样去部署兵力,不说袁崇焕等人会如何看待朕,就连远在沈阳小紫禁城中的皇太极知晓后,恐怕都会在睡梦中笑醒吧。
那皇太极怕不是一刻也不能等,就全家老小几万人马齐上阵,说什么也要破了朕不切实际的布置。
哎,说到底还是朕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
可是这种旧式将领们只看重自己的家丁,而对普通士兵则轻视鞭挞,动不动就喝兵血,吃空饷的现象务必要得到纠正才行。
否则即使拥有再多的士兵,那也都是账面上的实力,根本就是误导朕,也会误导前线的将领。
无济于事呀!”“陛下说得极是。”
“且说那福建之事,这郑芝龙着实有些手段,去岁之时便将朕之福建总兵俞咨皋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连海澄、中左所等重地皆失陷敌手。
邸报之上所言却是俞咨皋返回郡县,哼哼,真是可笑至极!
那俞咨皋分明就是仅剩十余艘残破旧船与两三千惊弓之鸟般的水兵,如丧家之犬般仓皇逃回福州,向福建巡抚哭诉罢了。
真真是虎父犬子,他父亲是抗倭名将,南海擎天一柱。他成了什么,连早年为国牺牲的戚金一半都不如。
若要言语动听些,朕之词汇可比他们高明多了,大可称之为“战略转移”或是“积极迂回避其锋芒”,岂不美哉?
然此事无需粉饰,事实便是如此。
所以朕知道这福建的官兵水师已经不堪大用,早已定下安抚招安郑芝龙之策,否则熊文灿又岂能当上这福建巡抚一职?
如今福建巡抚熊文灿再次传来紧急奏报,想必福建那边的事情又起了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