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武侠修真>抢明星饭碗,这个素人不讲武德> 第252章 歌曲:《九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2章 歌曲:《九儿》(1 / 2)

孙云浩的上场,带来了不少惊呼声。

不管是现场还是直播画面那头。

“来了,孙云浩上场了!等了一周,终于又可以听到他的新歌。”

“你们弹幕少发点,我都快看不清我家哥哥的样子了。”

“洪晟强这一季做的最正确的决定,那就是请孙云浩来揭榜。”

“同样是选秀出道,怎么差距那么大呢?孙云浩都在歌手舞台上‘无敌’了,新纪元少年团还在他们的团综里嘻嘻哈哈。”

“楼上,别提那群‘娘们’好吗?他们那个团综还没看的千万别去看,辣眼睛。”

“有没有谁能告诉我,九儿是谁?为什么孙云浩要唱她?”

……

此刻,舞台上的灯光已经熄灭。

台下的观众也停止了叫喊。

孙云浩静静的站在麦克风前,等待音乐的响起。

《九儿》这首歌正是他接下来要演唱的歌曲。

在地球上,《九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阿鲲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读了莫言的小说,并参考了电影版《红高粱》的音乐。

还亲自到拍摄地高密的高粱地采风,以获取更真实的创作灵感。

这首歌演唱的版本很多,广为人知的当属韩红和胡莎莎的版本。

两人的演唱各有千秋。

韩红的演唱富有故事性和高亢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九儿坚强隐忍的性格和一生的爱恨情仇。

而胡莎莎的演唱则更加清纯甜美、自然流畅,能够很好地演绎出中国女性既温柔贤惠又刚烈的个性。

这个世界没有莫言,自然没有《红高粱家族》,更没有“九儿”这个人物。

但歌能传情。

就算没有看过《红高粱家族》这本小说,也能从歌曲中感受到九儿的情感。

在昨天彩排的时候,孙云浩跟现场的乐队老师们沟通了很多。

他参考的是大魔王谭晶翻唱的版本。

之所以参考这个版本,是因为与胡莎莎、韩红版本的定位是影视歌曲。

是呈现影视故事的一种辅助手段,而谭晶的整场演唱就是故事本身。

彩排的时候,孙云浩前前后后唱了三遍完整版。

只为能达到心中想要的那个点。

这首歌差点把他的嗓子干冒泡。

当时一下台,高琴立马送上了滋润嗓子的饮品。

直至今天上台前,他都不敢太用力去哼唱。

只为了能保留状态,在舞台上展现最完美的一面。

随着一声唢呐声响起。

《九儿》的表演正式开始。

直播的镜头缓缓的从舞台中间切换到了小提琴手,然后再到唢呐吹奏者的身上。

这位演奏者,是京城某高校小有名气的一位教授。

孙云浩在定下《九儿》这首歌后,特地跟节目组沟通,让节目组请一位有经验的唢呐师傅来。

当时对方一听,是跟孙云浩合作。

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孙云浩的《百鸟朝凤》现在在唢呐圈地位高的可怕,据说在高校的音乐鉴赏课上,放的都是《百鸟朝凤》。

此刻,直播弹幕直接炸翻了:

“唢呐,又是唢呐,孙云浩又要放大招了。”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百般乐器,唢呐为王!兄弟们,我现在正躺在床上,我感觉良好。”

“唢呐开场,《九儿》这首歌是华夏风吗?”

“不用唱了,唢呐都出来了,还有谁能比得过孙云浩?这场比赛,第一名预定!”

直播镜头也在这时给了小房间里的索菲亚一个画面。

“哇哦,好神奇的华夏乐器,这声音真悦耳!”索菲亚发出了一声惊呼。

不得不说,《九儿》这首歌以唢呐开头。

这个亮点很足,效果直接拉满。

这是孙云浩的想法,可以说整个舞台都是他参与讨论的结晶。

唢呐的声音足足持续了近三十秒。

这位演奏者的水平超高,节奏感很强,穿透力极强,给人一种十分悲壮大气的感觉。

等唢呐声结束。

以小提琴、大提琴为主的现代乐器立马奏响。

《九儿》被孙云浩唱了出来:“

【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如果此时问观众是什么心情,他们应该都说不上来。

除了吃惊,怕就剩下吃惊了。

开唱前,大家都在猜《九儿》这首歌是什么曲风。

有人说是情歌,有人猜是华夏风,甚至还有人说励志歌。

这三个方向,囊括了孙云浩过去所有歌曲的曲风。

孙云浩创作风格多变,能驾驭多种歌曲,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

直到开头唢呐响起来的瞬间,大家的想法才相对统一。

那就是华夏风!

结果呢?

孙云浩这一开口,直接干懵了所有人。

“孙云浩写了一首民歌?“

“不对,我感觉这是一首通俗歌曲。”

“我滴乖乖,孙云浩怎么什么歌都能写的出来,他还是人吗?”

弹幕上,网友们热议一片。

还有人好奇的问,孙云浩是什么唱腔,不像是流行音乐的唱法。

此时正在看直播的“音痴”,两只眼睛瞪的比铜铃还大。

就像是见鬼了一样!

他可是正儿八经的科班毕业,以他的经验来说,《九儿》不像是民歌,也不全是通俗歌曲。

现今对于民歌的定义是:创作于古代或近代时期的民族民间歌曲,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时代性、地域性的特征。

按照这个定义,《九儿》显然不是一首传统民歌,而是一首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