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 第330章 不能理解的盛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0章 不能理解的盛况(1 / 2)

丁国民这次没接话,在事情没有办成之前,他从不会轻易表示。

虽然王爷已经这么说了,但只要没到最后一刻就会充满变数。

“鸡鸭鹅的事情你暂时别管了,别的地方的蝗灾让他们慢慢处理,这不过是时间问题,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马上开工,趁着这次的热度,加大商业贸易往来,进一步刺激咱们交州的市场。”

丁国明眼睛瞬间明亮,他就知道殿下一定还有别的打算,只要是对交州整体好的事情,那么青云县必然也能占到甜头。

关键就看李昭怎么调度。

“请殿下吩咐。”

丁国民很清楚,消息的第一手来源真的太重要了。

交州境内没有蝗灾,要比别人领先很多,这时做什么都会比别人更快一步。

“这次开工,主要的工作重心就放在河道上。”李昭告诫道:“一定要将龙门河全部挖通,连接到海龙郡还有隆江。”

“嘶——”饶是丁国民做好了心里准备,在听到这话后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这么大的工程全部完成,那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啊?

“会不会太赶时间了?”

“就是要赶时间,我会让所有人都协助你,咱们之前的工程都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李昭道:“运河的疏通不单单只是将我们商业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以后让交州成为这里的商贸中心。”

古往今来,只要是水运工程都是大项目,且耗资巨大,一个地方的财政要想玩明白这个,无疑是痴心妄想。

也就是现在李昭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且声势和威望都达到了巅峰,他才敢这么做。

有了这波治理蝗虫的经验积累,加上带着所有人赚了几波钱财,不管是谁,现在都对李昭是无条件信任。

水库和水利工程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李昭要开始继续工程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阻止。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们目前所看到的一切所得到的一切,比外界的什么传言都重要。

“你负责招工,其余的人员调度我都会安排妥当。”

“是!”

丁国民虽然还不清楚李昭后续要干嘛,但他笃定,接下来李昭的连环招会很致命。

七月十三。

交州境内来往的人员不少,可这些来往的人员若是放眼整个武国,却就有些不够看了。

真正来交州也敢来交州的人其实放眼全国真的不算多,主要是交州以往的形象过于恶劣了,很多商贾都是绕道走的。

不过,就在很多人都往这边赶的时候,海龙郡这边已经在召集人手了。

“招工了招工了!收老员工啊!”

随着招工公告发布,整个海龙郡辖内沸腾了。

大家都知道,水利工程将要继续启动了。

不熟悉的人则是逮着当地人询问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一次次的打脸,这些人也学乖了,不敢在出言嘲讽了。

可他们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屑,不服气的。

蝗灾都还没解决就开始做工?也不怕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可当招工的工牌挂出来后,前来交州做生意的各大世家、商贾们都纷纷看傻眼了。

招工处几乎是眨眼间就排起了长队,大家争先恐后的,唯恐落后了。

“这位小哥,你们都不务农吗?”

“怎么可能不务农?不务农一家老小吃啥,不和你说了。”

“小哥,在等等,那你们都去做工了,田间的地怎么办啊?”

“当然是花钱请人耕种啊,不和你们说了!”

“小哥小哥,你们都这么有钱吗?现在耕地都是请人的吗?”

“耕地又不要几个钱,现在我们这里耕地有工具,请幽王府的人耕好就可以了,我们自己去耕地,时间花了,钱还没赚到,但我们请幽王府耕地就不同,他们耕地快,我们也不耽误赚钱,这很划算啊,哎哎,你再拉我我跟你急了。”

这位小哥一溜烟的跑了,留下了这群人在当地傻眼。

“当地的老百姓……都这么富裕吗?”

“还没问耕地的价格呢。”

“早前就听说,交州境内的老百姓基本上每户均赚了最少都是近十两,难道都是真的?”

他们沉默了。

人均赚十两,这是何等恐怖的概念啊。

便是京师之地都做不到啊。

为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交州的变化如此之大?

如果是每户的收入都在十两以上,那交州就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一富裕州郡了。

或许别的地方比交州有钱,但那也只是部分人有钱,交州不同,是所有人有钱。

尼玛,假的吧?

“铛铛铛!”

铜锣敲击声响起,吸引了来交州的各大世家办事人的目光。

“他们这又是做什么?”

“不清楚,要不过去瞧瞧?”

“来都来了,总归是要弄个明白,为何这交州改变如此之大?”

他们凑近了些,正好看到上面有公告。

【海龙郡第二期河运工程集资处】

当他们看到这些字的时候脑袋都是晕乎乎的,仿佛有着无数问号冒了出来。

“这幽王是疯了吗?他怎么敢的?竟然公开集资?”

“我就说,这交州怎么变得如此之好,原来是强取豪夺啊。”

“哼,所谓的交州盛世不过是假……”

“让一让让一让!”

还不等他们说完,身后已经传来了声音。

他们回头看去,发现竟然都是些老百姓。

只见这些老百姓都拿着工具或者是菜篮子。

“蓝季河,捐米三升!”

“肖潇小,捐菜五斤!”

“高粱,捐米两升!”

一位接着一位的老百姓过来,将自己捐的物资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