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当初是两个孩子缘分没到
乔嫚早就习惯了男人的没皮没脸,一掌拍了回去。
“你不要脸我还要!”
“你去给我取两个热鸡蛋来。”
宁祈奇怪:“要那东西干什么?你饿了?”
乔嫚咬了咬后槽牙,“刚才哭了太久,我眼睛有点不舒服。”
宁祈懂了,叫来清澜院的下人,小丫鬟得了令,飞速的跑了一趟厨房。
今日公主府大摆宴席,什么山珍海味都有,可侯爷院子里的人忽然上门要两个煮鸡蛋,着实是把厨师长给弄得一头雾水。
好东西吃腻了,来要鸡蛋换个味?
心里嘀咕归嘀咕,主子有令,厨师长吩咐小徒弟手脚麻利的煮好了鸡蛋,交给小丫鬟带了回去。
乔嫚懒得自己动,就使唤宁祈,剥了鸡蛋壳,手捏着那白嫩嫩的鸡蛋肉在她眼眶那一圈慢慢来回滚动。
“力道还成吗?”他是头一次做这种事,怕不得要领。
乔嫚困意上头,晕晕乎乎的,“还,还成。”
等替她敷完眼睛,人已经睡熟了,前院有父母,还有两个弟弟,应酬宾客不是问题。
她睡得那么香,他也就不想离开,干脆褪去外衣,抱着香香软软的妻子歇息去了。
……
昌华和章凝回到席间,安哥儿正坐在嘉宁旁边,看到昌华,问道:“表姑姑,我娘亲呢。”
昌华努努嘴,“你娘亲身子有点不适,你爹带她回后院歇着了。”
安哥儿闻言顿时急了,“娘亲生病了吗?”
“娘亲哪里不舒服?我要去看娘亲!”
那哪行啊。
昌华也急了。
她虽然未经人事,可不代表她人事不懂。
那小两口子这么久迟迟不归,不定在后院做什么事呢。
席间的其他官眷夫人听到动静也都顺势看了过来,其中不乏就有乔嫚的母亲乔夫人和乔家的长媳林幼薇。
二人此刻也因昌华的话而面露担忧。
昌华暗恨自己嘴快,忙解释道:“不是不是,是我和娇娇刚才在院子里散步,娇娇衣裙不小心弄脏了,正好表哥也在,就带她回去更衣了。”
“而且表哥似乎也有事要和娇娇说,想来他们夫妻俩有事相商,才迟迟未归。”
乔夫人这才舒了口气。
曹夫人笑着打趣道:“这小两口的感情如今可真是越过越好了。”
刘夫人也道:“何止啊,我瞧着成哥儿比以往也松快了不少,这孩子以前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些,刚及加冠之龄的孩子,哪里就非得那般老气横秋的? ”
曹夫人:“可不是,咱们都是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成哥儿自幼便端方持重,嫡长子嘛,本是好事;可那根弦若绷得太紧,未免得不偿失。”
嘉宁叹道:“说来,这事怪我这个做母亲的粗心了些。”
“驸马卸甲归京后,就不再理朝中事,便早早的向陛下请命将爵位转由成儿承袭,旁人都只看到了他年少袭爵的风光无俩,却忽略了他肩上的重担和压力。”
刘夫人宽慰嘉宁,“老侯爷戍守边关这些年,京中人情往来、府中大小事,并三个孩子无不是殿下亲自照顾打理,殿下又无三头六臂,岂能事事尽善尽美。”
曹夫人:“是啊,殿下将成哥儿教的这么好,京城上下无人不羡,重压之下固然疲累,可若无此,大辰何来如此清风霁月、意气风发的平阳侯爷呢?”
嘉宁欣慰一笑:“这是孩子自己争气,本宫可不敢邀功。”
曹夫人望着乔夫人,笑道:“成哥儿在一众同龄的孩子里当真是出类拔萃,无可挑剔;遍数京城这么多世家公子,也就阿芷家的淮哥儿能与之一比了。”
乔夫人就笑了。
刘夫人啧啧感叹:“瞧瞧,全京城数一数二的两个优秀儿郎,一个是你女婿,一个是你儿子。敢情咱们这帮人里,就数阿芷最得意了。”
嘉宁吸了口气,打趣着笑道:“这么一说还真是,本宫都没阿芷的福气好。”
乔夫人忙道:“哎打住打住,可别一人一句的给我戴高帽,你们瞧瞧自己,一个个都差哪了?”
众人笑了一阵。
嘉宁想到了什么,神色陡然多了几分愧疚,“阿芷,说起来,有件事,本宫还真是觉得对不住你。”
认识那么多年了,有些话都不用说出口,乔夫人就能领会。
“这不关殿下的事,那几年啊,也是两个孩子的缘分没到。”
“不有句老话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前几年,两个孩子虽然同一屋檐下做着夫妻,但到底,两人之间欠着点火候。”
话是这么说,嘉宁心里还是颇觉歉疚,“娇娇被你们夫妻俩那么宝贝的宠着长大,打小一句重话都没说过,这么好的姑娘,嫁到谁家都得如珠似宝的疼着;偏在我那冷面儿子处碰壁受冷多时,我这想想都觉得老脸臊得慌。”
乔夫人玩笑道:“本来我这心里确实对这女婿还有点怨气,可殿下都这么说了,那臣妇顺着台阶也就下来了。”
嘉宁笑骂:“你这泼皮。”
乔夫人:“以前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两个孩子能把日子过好不比什么都重要。”
曹夫人:“就是说呢,刚才席间瞧着,成哥儿如今也有了些知冷知热的样子,娇娇又那么招人疼,往后啊,可有得他们小两口的好日子过呢。”
嘉宁恨铁不成钢道:“我巴不得成儿在他媳妇面前多多的伏低做小,也算好好弥补一番娇娇。”
乔夫人故意道:“呦,我没听错吧,没听说谁家婆婆舍得让自己儿子在儿媳妇面前伏低做小的?”
嘉宁信誓旦旦,“这有什么舍不得的?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人严裕严大人惧内的名声都传遍整个大辰了,也不妨碍其在朝堂上雷厉风行,将偌大的户部治理得一丝错漏都没有。”
严裕的夫人荀氏正好也在席间,闻言倒有些不好意思,“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人一句,众口铄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