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盘古大帝创世、女娲大帝造人以来,天下各神族征战不休,三界混沌不曾归正。
经过数万年混战,华夏大地形成了轩辕、伏羲、共工、神农、少皞五神族并举的局势。
五神族各司一隅,彼此敌视,华夏大地战火连年不休。
神由天地孕育,其力量也来源于天地,无穷无尽。
神之战的战火焚遍了三界每一片土地,人族、兽族、妖魔族无一幸免于难。
轩辕神族黄帝之孙颛顼即位之后,致力于统一各神族,于不周山打败共工一族,成为天下共主,号称天帝,居于北方天域,掌管天脉。
天帝为避免华夏大地再遭战火,将盘古女娲创世造人所用的五行之力分由五个神掌管:
木神曰句芒,神农族之后,掌管东方神树扶桑;
火神曰祝融,轩辕族正脉,掌管南方神火山燧山;
金神曰蓐收,少皞族之后,掌管西方泑山;
水神曰禺疆,伏羲族之后,掌管北垠九泉;
土神曰后□□工族之后,掌管中原大地。
五行相生相克,起初,五神各司其职,还能够相互掣肘平衡,共为天帝之臣。
然而自初代天帝颛顼登位以来,燧山日渐膨胀,其中燧火浆隐有爆发之势。
燧火浆所及之处,万物将皆焚为灰烬,即使是九泉之水也会瞬间沸腾,且这火不眠不休,能够整整焚烧万年之久。
女娲恐燧山之力不受控制,便化燧山自身之力创造了火神,燧山是火神的力量源泉,燧山愈烈,火神愈强,而火神亦是为压制燧山而生的一枚封印。
火神属于轩辕神族,颛顼帝得以问鼎天下,火神功不可没。
然而,不是所有轩辕神族都拥有火神之力,唯有族中的高阳氏祝融一脉能够司火。
颛顼统一华夏神族之后,留下祝融一脉掌管燧山,其余轩辕神族居于北方天域。
留守燧山的历代祝融以轩辕族高辛氏天帝为尊,为天帝之臣,领司火之职,但他们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世代镇压燧山,守护三界。
因燧山的膨胀,这一任祝融拥有空前强大的神力。
四海八荒传言纷起,说如今火神的力量足以焚毁天脉,重谱三届秩序。
更有拥趸认为,高阳氏祝融也是轩辕正统,取代天帝未有不可。
然而祝融心中明白,火神镇压燧山,燧山亦禁锢着火神。
没有火神封印的燧山将立即爆发,到那时,燧火浆会吞噬整个华夏,湮灭万物,神人共毁。
这一代火神祝融掌位已有三万年,名为昆吾,与其妻育有一女,名曰重黎。
火神由燧山的力量化育而生,每一代火神是谁,不由上代祝融所定,不为氏族力量所动,全凭燧山自己的主宰。
重黎出生那天,炎浆涌动,焰火奔腾,燧山呼啸着,亘古未有之活跃。
她额间印有火红花钿一枚,是燧山赋予的焰火图腾,也是火神的授命之印。
*
北方天域,九鼎祭坛。
祭坛之上是无垠的正圆穹顶,四周笼罩在庄严的寂静之中,除了上苍投下的冰冷金光,没有谁可以随意进入这里。
这里是天域的最高最深处,无边空寂。可这无边的寒与空却有如千钧之重,化出一股无形而不容质疑的力量支配着进入这里的每一位神,它让众神绝对臣服。
轩辕神鼎巍峨矗立在方形祭坛中央,鼎身九条金龙环绕,似是龙纹,却又像是真龙交织盘绕。金光闪耀,上神之眼尚不可直视。
祭坛四周,八座神鼎围绕着轩辕神鼎,其中四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阴阳相间而列。八色各异的神光从八座鼎中汇入轩辕鼎,凝成近乎透明的白金色光束。九鼎呈众星拱月之势,正斜有位,阴阳顺当,呈现出不可动摇的平衡与不容亵渎的完美。
祭坛正北处,八十一道金阶之上,那是至高无上的王座。
天帝端坐其上,威严所加,似乎连云雾都因畏重而恭肃地飘散着。金光之下,无人能看清他的神色,又或者说,直视他的脸庞本身就是冒犯。
他渐渐抬眸,九鼎祭坛映入眼中,轩辕鼎南位的那座铭着火纹的阳鼎,红光异常炽烈。他手里化出轩辕剑,终于开口:“太子。”
阶下之人应声。
天帝继续说道:“南方燧山有异,五行相生相克,而今祝融势大,天下有失衡之兆。”
阶下之人应道:“父帝,祝融昆吾受命封印燧山,恪尽职守三万年,未曾有一丝逾矩。”
“朕并不认为昆吾会反,但朕不可不防。为君者,可以使臣子威震一方,却不可放任其有足够逾越君王的力量;可以有宽恕臣子的肚量,却也须得有随时能够处决他的权力。”天帝顿了顿,“近日各方皆有神使来报,说那昆吾之女重黎,生为神储,心性却极顽劣,无礼无仁,无家无国,若此女来日践火神祝融之重位,恐苍生罹难。”
阶下那人微不可见地身子一僵,随即他听见轩辕剑出鞘之声。
“火神储高阳氏重黎,背道失礼,蔑视天威,传朕诛神令。”
天帝降下判决。
“父帝三思!”他郑重行揖礼,“重黎乃祝融挚爱,火神全族之掌上明珠,诛杀重黎,祝融若因过度悲愤而一时冲动,那才是苍生之难啊!”
“他敢!”天帝颇为笃定,沉声道,“昆吾再爱女儿,却也分得清孰轻孰重,他不会以苍生陪葬。一个不受约束、不敬天道的火神储迟早会危害整个九州社稷,诛杀重黎之后,火神无继,燧山会再化育一个神储,朕要一个像昆吾那样本分、宽容、安定的祝融。”
“父帝,诛重黎一人或能解当下之患,可五神族这数万年以来的血脉传承与神位交替,我们高辛轩辕从不插手,一旦开此先例,即便祝融昆吾不反,也恐失其余四神族之心,于天下安定不利。”他冷静地条陈着利弊。
太子见天帝没有打断,继续道:“我曾与火神储见过几面,她虽心性自由,不受拘束,却也不是冥顽不化之人。”
“那太子以为如何。”
“儿臣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