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大秦,我鬼谷传人> 第34章 稷下学宫:仁者无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稷下学宫:仁者无敌(1 / 2)

稷下学宫是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其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

稷下学宫的建筑风格以宏伟、庄重为主。学宫主体建筑通常由多座宫殿式的建筑组成,这些建筑高大而宽敞,屋顶采用飞檐斗拱的形式,展现出齐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美感。建筑的墙壁厚实坚固,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体现出学宫的庄重和文化内涵。

学宫的周围环境好。是一片宁静而优美的园林。园林中有湖泊、山石、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与学宫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学习氛围。园林中的道路曲折蜿蜒,连接着各个建筑,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布局。

此外,稷下学宫周围有一些附属建筑,如书馆、讲堂、宿舍等,这些建筑与主体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社区。学宫的周边还有一些农田和牧场,以供学生实践和劳动。

总体来说,稷下学宫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体现了齐国文化中对知识、学术和自然的尊重与追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在稷下学宫,赢垚向荀子请教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问题。

荀子身材中等,相貌端庄,气质高雅。他的面部线条较为清晰,眼神深邃而睿智,透露出思索和智慧的光芒。他的头发整齐地梳理着,穿着符合当时的学者风范,简洁而得体。他的仪态显得沉稳而自信,给人一种博学和睿智的印象。

赢垚问道:“老师,各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您对各国的军事体系有何见解?”

荀子深思熟虑地回答:“齐国军队注重搏击技能的培养,若齐兵能杀敌取首,便可获 8两黄金赏赐。然而,此赏赐机制仅以单兵作战能力为考量,未考虑整体战局胜负。故齐军于小战、敌弱我强时或可取胜;然遇大战、敌强我弱时,士兵或四散逃窜,难逃败亡。此类军队,实乃亡国之兵,与雇佣兵无异。”

赢垚接着问:“那魏国的武卒呢?”

荀子答道:“魏国武卒选拔标准严苛,须能穿 3种相连之铠甲,持 12石之弩弓,背 50支箭,荷戈戴盔,佩剑携粮,半日奔走 100里。入选者可免全家劳役,田地、住宅亦得安置。然魏国虽地广税丰,然武卒耗费巨大,难以持久。”

“秦国如何?”赢垚继续问道。

荀子分析道:“秦国以制度立国,有赏功之制。百姓于秦法下谋生艰难,被逼从军。秦国以赏诱民战,以刑迫民战。民欲求功名,惟战一途。民贫则用之,胜则赏之,赏随功增。如得五敌首级,可役本乡五户。此制使秦军众多,战力强,为秦国连年对外征战提供保障。秦国地广,税足,故历经四代,国力渐强。”

荀子总结道:“齐国技击不如魏国武卒,魏国武卒不如秦国锐士;秦国锐士虽强,难敌齐桓公、晋文公之严军;齐桓、晋文之军,胜不过商汤、周武王之仁义之师。故可将齐、魏、秦、五霸、汤武之兵分为五类:亡国之兵、危国之兵、功利之兵、和齐之兵、仁义之兵。其中,仁义之兵为首,和齐之兵次之,功利之兵又次,危国之兵再次,亡国之兵最次。此与吾议兵时所言‘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之观点相合,亦符合儒家以仁义为本之传统。

二,赢垚继续和荀子对话场景:

赢垚:“听闻先生高见,深受启发。那么对秦国有何见解,特来请教。”

荀子:“承蒙公厚爱,老夫确实对秦国的风土人情和国家治理有所观察。”

赢垚:“想听听先生对秦国的评价。”

荀子:“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已成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虽可一时强国,却非长久之计。”

赢垚:“儒者无益于人之国,对儒家思想并无兴趣。”

荀子:“大王此言差矣。儒者效法先王,注重礼义。若任用儒者治国,可使政务井井有条。即便不受重用,儒者亦会顺从为臣。且儒者强调道德自律,贫穷时不夺不义之财,无地时亦明国家大义。其精通治国之道,大则可治国,小则可修身。”

赢垚:“先生对秦国的所见所感如何?”

荀子:“秦国地理环境优越,民众质朴,官员勤恳。然秦政仅为霸者之治,非王者之治,荀子:“尚存改进之空间。秦政过于注重富国强兵之术,而忽视仁义之术。长此以往,秦国虽强,亦有忧患。”

赢垚:“先生一直强调仁义之兵,然秦国非仁义之兵,却能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先生作何解释?”

荀子:“做事需明本末源流。决定战争胜负之关键在于政事,而将帅、军队乃末节。仁义乃政事之本,若君以仁义施政爱民,百姓必愿为君效死。商汤流放夏桀,非只在鸣条之战,其胜因早在施王政时便已种下。周武王诛杀商纣,亦非仅靠甲子日牧野之战,其胜因在周朝之管理与日常治理中便已显现。故治国不可唯重权谋,而弃仁义、礼义。权谋可得一时之胜,仁义则可保国家长久。”

赢垚:“先生所言甚是。当深思之。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改进?”

荀子:“秦国当节制武力,任用儒者,参与国政治理,明辨是非曲直,讲求国家信用。如此,秦国无需频繁征战,亦可使诸侯归顺。”

赢垚:“荀卿,你如何看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

荀子:“此言之意,乃是人在困境中方能成长,而安逸则会招致灭亡。”

赢垚:“诚然,犹如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皆是历经磨难方得成就。”

荀子:“正是如此。苦难磨练心志,使人坚韧;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激发潜力。”

赢垚:“然而,人常犯错,而后能改,亦是成长之道。”

荀子:“没错,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面对困境,需反思自省,方能有所作为。”

赢垚:“若国家无内外之忧,是否易走向衰败?”

荀子:“的确,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国家难以长久。忧患意识乃治国之要。”

赢垚:“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乃至理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体现了“忧患”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