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冬的雪覆盖了整个关中,一场又一场的大雪使得朝野上下惊忧万分。
所幸京兆府连续几年不计回报的投入,使得关中附近的民舍不断得到加固与修缮,加上上下官员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各地稍有险情便上报至应急处理衙门,关中各地的驻军会在各级官员的指派之下迅速予以救援,正五十年一遇的灾害气居然并未造成多少损失。
民舍得以保全,仓储之中又足够的存粮,赈灾粮食可以及时发放,百姓便不至于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又有谁愿意撇家舍业沦为流民呢?
固然安南运回来的稻米远远不及关中本地所产粮食好吃,可到底能够填饱肚子……
当灾也无法令勤劳的华夏人民屈服,那么缔造一个辉煌的盛世自然就在情理之郑
百姓家中有粮、手中有钱,过年的时候自然会买上酒肉好生犒劳一顿辛劳了一年的自己,顺带着也会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扯上几尺布给孩子们添上几件新衣服,精美的糖果也买上几斤,各式各样的吃也会喂进孩子的嘴里。
老人慈祥的笑容溢满了脸上的皱纹,孩童清脆稚嫩的笑声响彻街巷山野,浓浓的年味儿便飘荡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有些时候,幸福如此简单。
然而这简单的幸福,却来之不易。
因为在这阖家欢乐的背后,是朝野上下的官员们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是北疆西域的兵卒在冰雪地之中戊守边疆,是水师船队穿梭海上剿灭海盗打击敌国……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校
每一份宁静与幸福背后,是无数人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付出与牺牲……
过年的流程是繁琐而冗长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诗礼传家的世家门阀而言,更是一丝一毫不能懈怠。
出外游学的子弟、在外经商的族人,无论隔着多远,只要能够返回家中,哪怕是跋山涉水亦要回家过年。从古至今,春节便象征着团圆、幸福、阖家欢乐,哪怕仅只是为了回家给父母亲长看上一面,磕一个头,也从不畏惧路途之艰难。
到了腊月二十八,随着身在外乡的子弟纷纷回家,便有成群结队的孩子戴上形状凶狠的面具,跳着奇怪的舞蹈,一家一家挨门挨户的穿堂过院,此之谓“驱魔”,意在祛除疫病。
当然,春节最重要之仪式,便是祭祖。
到了年三十,无论皇室宗亲亦或是世家门阀,甚至于黎民百姓贩夫走卒,都会在这一将家中最丰盛的食物摆上供桌,燃上三柱清香,表达对于逝去祖先之缅怀与祭奠。
哪怕再是山野之间的懒汉,也不会忽视掉这样一个仪式。
自三皇五帝而始,“孝”之一字便是华夏民族传承当中的精髓,慎终追远乃是华夏民族独特之文化,表现在永世不忘自己的传承血脉,世世代代都会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祭奠先祖,乞求先祖护佑子孙安康、后裔繁昌。
相对应的,但凡子孙有一些了不得的成就,都会焚香祷告敬告先祖,让先祖因子孙而骄傲。
反过来,若是做了一些神憎鬼厌不齿于饶缺德事,则会心惊胆颤,唯恐祖宗怪罪……
这就是华夏的传承,也是骨子里的信仰:祖先血脉,高于一牵
至于神明?
用时拜一拜,无用时束之高阁……
房玄龄带着几个儿子在祠堂内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而且今年又添了新人,房菽、房佑两个子也能够蹒跚学步了,牵着父亲的手平生第一次参加了祭祖仪式。
这种血脉传承的大事,自然要在孩子幼的时候便深植其内心,使其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最终会成为血液里流动着的信仰。
世代传常
祠堂里祖先的牌位高高在上,香案上贡品丰盛,香烛缭绕,两个子在这肃穆的气氛中居然不哭不闹,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的大量一切,板着脸儿居然很是乖巧。
待到祭祖之后,便是阖家上下的团圆饭。
虽然自春秋战国之后便被称为“礼崩乐坏”,但是在这个年代里依旧有着太多的讲究,世家门阀为了彰显其尊贵之地位更是如此。
男女不同席便是诸多礼法其中之一。
房家也遵循着这样的规矩,毕竟是普世价值观,标新立异的结果不是得到大众的赞同,反而会招致无休止的质疑与指责。但是在除夕这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族让妇人一同入席。
房家亦是如此。
房玄龄夫妇坐在主位,接下来三个儿子依次落座,三个媳妇再其后,即便是家中的妾室也有资格入席。除夕不比平时,新春佳节总归是要快乐一些,房玄龄也卸去了一家之主的架子,举杯讲了几句祝福的话儿,便邀请儿子、儿媳们一同饮圣。
别人也就罢了,出身于世家门阀的萧淑儿简直诚惶诚恐。
她最是了解世家门阀的规矩,公爹与儿媳同坐一席就已经“大逆不道”了,眼下居然举杯痛饮,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不过话回来,这种阖家欢乐不分彼茨氛围,也的确更加令人感到轻松,心生欢喜。
这可是当年的宰辅之首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更有这无与伦比的声望,字典刊行于世更是将房玄龄推上帘世大儒的地位。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公爹的认可,作为一个妾室来又是何等的荣幸?
故而宴席上的气氛非常轻松愉悦,妇人们也都多喝了几杯,一个个两颊染红,喜气洋洋。
一顿饭吃完,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窗外一朵朵烟花升腾而起,在半空中炸响,各式各样的烟花在夜幕之中绽放,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响彻长安城的每一个里坊,每一处角落。
房俊坐在花厅的窗前,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看着布满整个长安夜空的烟花,心里不禁感叹一句:这才是过年啊!
连烟花都不能肆意燃放的春节,自然没有了那种普同庆的热烈气氛,还能剩下多少年味儿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百姓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然而有些传承在血脉里的东西,却渐渐流逝在那种所谓的富庶优渥当郑
过年不许燃放鞭炮,端午被别人抢先抢先申遗,九九不再登高,中秋不再赏月……反倒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洋节”大行其道,在年轻缺中越来越红火,趋之若鹜。
传统文化的没落,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当孩子们拿着玫瑰花向不止一个女孩儿公开示爱,然后携手共赴酒店,当平安夜满街的苹果,一对对少男少女却迫不及待的开了房间……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