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其他类型>我不是袁术> 一 我要参天大树,不要不学无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 我要参天大树,不要不学无术(2 / 2)

三个月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春秋经是不讲的。

就像是本山大叔给范伟的轮椅,全赖学习者自己发掘。

于是这部经典就给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春秋笔法”这一说法。

这部经典对太多的历史内容有太多的春秋笔法,隐藏省略了太多的东西,想要读懂,非要有深刻了解的高人指点不可,只靠自己,几乎无法读懂。

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并为春秋三传,其原初的目的就是给过于简略的春秋经填补空缺,把春秋经一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补充一下,方便后人理解学习。

当然,因为春秋经可供填补的空缺堪比乐事薯片包装袋里的空气,足够后人在其中辗转腾挪、反复横跳。

所以在填补的过程中,便根据个人不同的理解和个人私货,出现了诸多流派。

流传至今,便是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这三大派系大行于世,为人所共知。

各派系对于春秋经的解读各有其特色,且各派弟子都只能严格遵守本门派的解读方向,不能逾越,不能悖逆。

如《春秋经》首句的【春王正月】四字。

左传解释为史官记事,必表年月,谓此年为【春,王周正月】,认为这只是单纯的历史记述方式,并没有其他含义。

往后,学习左传的一派儒生就只能从这个角度解读春秋经。

但是公羊传不这么认为,这一派系的人对此的则解释为“大一统”,认为这四个字表明了孔子全篇的态度,也就是【继周王鲁】。

所以公羊派的儒生就只能从这个角度去创作命题作文,不能偏离主旨。

所谓【继周王鲁】,其实和公羊学派“通三统”的说法相关。

一旦人间有新王即位,就应该保留以前两王朝之后,为之封土建国,让他们依然遵守前王朝之旧传统与旧制度,并给予最高的爵位,与此新王朝同时而并存,此即所谓“存二王后“的说法。

因此,当周灭商之后,分别封夏、商二王之后为杞国和宋国国君,加上自己,一共有三个王者,以示正统。

按照公羊派大佬董仲舒的说法,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孔子眼见礼崩乐坏,意识到周王朝失去天命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创作春秋经作为“新王”的象征,提前为这一局面做准备。

如此,则相对于新王的二王后就不再是杞、宋,而成了宋与周,也就是说,杞国的国君因此退出二王后的序列,转而由周的代表者承继这一地位。

而在孔子看来,鲁国与周宗室的关系最为亲近,所以新王朝封二王后,作为周的代表者最有可能被封的就是鲁。

所以春秋经主要写的就是鲁国的历史。

换言之,左传学派的底层逻辑只是把春秋经当作历史传记来看,最多延伸到“警示后人”、“宣扬正道”的地步。

但是公羊学派却把春秋经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高度,试图以此制定国家政治制度、决断一切政治生活中的疑难杂症,所有的一切,都要从中找到可以解决的办法。

西汉时期和东汉前中期,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公羊学派还是能占据主流地位的,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就不一样了。

作为一代宗师,马融自然学过公羊传,对此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但是他个人还是更加偏向于左传立场,传授弟子也是以左传传授,不是以公羊传传授——自然,他也没有传授公羊传的真正资格。

马氏家族不是今文经典传承家族,马融本人也不是朝廷博士,对于公羊传的理解也没有得到颜氏、严氏这目前两大公羊传正式流派的接受,所以他不可以公开教授公羊传的内容。

东汉朝廷目前只有十四个被正式认可的官方学术宗派体系。

其中《礼》有大小戴氏两家,《公羊春秋》有严氏、颜氏两家,《尚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诗》则有齐、鲁、韩三家。

共十四家,号称十四家法,十四家法均为今文经学体系。

想要教授这十四家家法,要么是朝廷博士,要么是今文经典家族传人,二者都不沾,就只能朝着古文经学方向发展。

作为通儒,马融本人通晓五经,遍读今文经学十四家法与传播较为广泛的衍生学说,对各家各门各派的经学典籍注解都有涉猎,堪称这个时代的学术泰斗。

作为学术泰斗,马融显然不是很喜欢繁琐自守、封闭僵化的今文经学,而是偏爱古文经学。

且因为他的父亲马严跟随名师学习过左氏春秋,所以他本人也把左氏春秋当作立身之本,成为古文经学派的一代宗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