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怀安县大案(1 / 2)

“知府衙门公函,告知总督衙门,巡抚衙门,布政使衙门,怀安县嫌犯张元道,目前已被关押至知府衙门。”

“速请诸位大人前来知府衙门会审!”

将张远道收监后,夏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第一时间通知江宁各级官员。

只有将这一整件事情放到明面上来进行,才能让他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命令一经下达。

不过半个时辰,便送达至总督,巡抚,布政使三大衙门。

同时江宁各级下属衙门,也全部得知了此事。

先是不少官员纷纷赶到知府衙门,想要亲自来吃瓜一番。

然后一辆大红轿子,停在了知府大门外。

“江淮省巡抚陈大人到!”

一声铜锣开道。

在不少官员的迎接下,江淮省巡抚也终于来到了知府衙门。

“新任江宁知府何在,为何不前来迎接巡抚大人?”

陈涵之下轿厚,随行的管家立马大声质问道。

众所周知,江淮省巡抚乃是从二品的封疆大吏,随便夏云是陛下亲派,终究也只是四品官衔。

于公于理,夏云都应该亲自出来迎接巡抚。

“我家知府大人忙于公务,无暇分身,还请巡抚大人见谅。”

现今担任护卫统领一职的姜文重,早早立于知府大门口。

此时开口回应,话音冰冷,神色如常,仿若不带有一丝一毫的情感。

原本不少官员因姜文重这一番话心生不满,但在看到姜文重的气势后,又纷纷选择了偃旗息鼓。

巡抚陈涵之,此刻脸上已浮现出不悦之色。

然而还不等他发作,府衙大门内,忽然走出了一名女子。

“奉知府大人命令,请诸位大人进堂!”

来人不是旁人,正是身兼师爷一职的徐婉儿。

此前来到知府衙门的所有官员,由于夏云没有下达命令,因此所有人都被拦在了门外。

闻言,陈涵之皱起眉头,冷哼一声。

随即大袖一甩,方才带领着一众官员走进了知府衙门大堂。

“卑职初到江宁,因公务繁忙,不曾登门拜谒巡抚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陈涵之落座于堂上后,夏云率先开口。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该有的礼数他自然不会少。

“夏大人乃是陛下亲派的江宁四品知府,身兼赈灾重任,自然是公务繁忙。”

陈涵之不冷不热的回应了一句,说到“四品”二字时,音调则是稍稍提高了几分。

眼见对方言语间带着几分阴阳之意,夏云也不恼。

二人初次见面,他现在要处理的,是怀安县县令张远道通倭一案。

视线从陈涵之身上收回,夏云又看了看周围人群,没有看到总督和布政使的身影。

自思这二人应当是不会现身了,随即便大手一挥。

“将人犯带上堂来!”

夏云用力一拍惊堂木,气势十足。

两旁衙役迅速将水火棍敲击地面,口称威武,堂上气氛一时变得严肃起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张远道被两名衙役带上了衙门公堂。

“张远道,当着在场所有江淮省同僚的面,把你先前所说的冤状,再说一遍。”

夏云再次开口。

张远道感受着周围人递来的目光,整个人相当战战兢兢。

但他还是依照夏云的命令,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次复述了一遍。

待其话音落下后,夏云的视线则是再次看向那巡抚陈涵之。

“烦问巡抚大人,不知张远道刚才所说情况是否属实?”

这一次,夏云所以压低了几分音调。

此刻他所问的,正是江淮省巡抚衙门没有按照正常流程,给张远道定罪一事。

“张远道通倭一事证据确凿,当时办案官员未免夜长梦多,故而事急从权,此种做法在我大梁朝亦有先例。”

陈函之缓缓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哦?是么?”

陈涵之嘴角微微掀起一抹弧度,对方的这个回答他并不意外。

实际上严格说起来,即便江淮省巡抚衙门违规办事,最多也就是一个御下不严的过失,对陈涵之根本造不成半点影响。

“本官既为江宁知府,有全权查清江宁及所属县衙不平之事,传本府的命令,立即传唤巡抚衙门参与此案侦办官员!”

陈涵之既然选择打太极,夏云自然也不会惯着他。

当即取出一道知府令牌,下达了传唤命令。

此刻陈涵之虽然官比夏云大,但却无法阻止夏云。

一炷香的时间过后。

知府衙役便将巡抚衙门,所有参与张远道一案的侦办官员,全部带到了知府公堂上。

分别是两名千总,两面书办,一名按察使分司提刑,其余皆系小吏。

“尔等是如何得知,怀安县县令张远道通倭一事的,速速将全部实情招来,以免皮肉之苦!”

夏云再次一拍惊堂木。

跪在堂下的一众官员,皆是猛然一惊,随即按察分司提刑率先开了口。

“启禀知府大人,七月初三,江淮省巡抚衙门接到报案,怀安县县令张元道勾结东洋倭寇,屠戮怀安县各级官员衙役共二十三人,劫走全部赈灾粮米。”

“卑职等一干官员前往怀安县审查该案……”

公堂之上,按察分司提刑不慌不忙,将整件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

所谓按察分司提刑,是隶属于藩司衙门的下级官员,同时藩司衙门又隶属于巡抚衙门,

然而在他的一番陈述当中,夏云捕捉到了一个漏洞。

“张远道,怀安县发生倭寇入侵一案,是什么日子。”

夏云的目光转向张远道,开口询问道。

“回大人的话,倭寇作乱的时间,是七月初二的深夜。”

张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