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源很快就学会了魔方,一个月的时间后,马春兰无论怎么扭乱魔方都限制不了沈源了。
这时,她的茶叶事业也开始不限于摆摊了,围在四周的人都够开一个茶馆了,但总是在露天坝子里喝茶也不太好,她便想着盘下一家茶馆。此时的她开始和零售商谈生意,她希望在茶馆开起来前就先把进货的途径稳定下来,再通过这层稳定的关系为之后讲价钱做铺垫。常来茶摊买高级茶叶的林老师,家里刚好有一栋小二层的房子,本来是留给儿子的,但儿子一直在浙江做生意,也在那边娶妻生子了,这栋位于街口的二层便闲置下来了。林老师说起来也是镇上的小学老师,虽然退休了,但说起来也算是半个同事。马春兰便商量着和林老师谈妥了这件事,就这样,小兰茶馆便开了起来。
本来马春兰之前就积累了一波茶客,镇上像这样的二层茶馆又很少,她的茶馆不光可以喝茶,还可以买茶,买茶具,打麻将扑克,供应小吃,下午二点到四点还有说书人说书。很快,她的生意便有了起色。
茶馆的事定了之后,她便想着解决沈源的教育问题,她托林老师找到县城里出名的奥数孙老师教沈源奥数。这孙老师原本是南城大学的教授,现在退休在家里闲着,本来是不打算收学生的,他又不缺钱。但是孙老师这人,惜才。他看到沈源算24点和玩魔方玩得出神入化,便对这孩子起了兴趣。
沈源也很争气,真真正正做到了母亲教他的:“只专心做自己的事,不要管旁人。”
数学对于他而言,不像是一门学科,更像是一种艺术。数学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公式,那些公式只是一种载体,是结果而不是前提。数学是关乎想象力,在抽象当中抽丝剥茧条轻清缕析建造属于自己的宫殿。但是这样的美或者说是艺术性,只有当数学不与现实挂钩才能实现,一旦与现实挂钩,难免数学之美就不纯粹了。后面,沈源发现了物理可以弥补纯数学非实用性这一点。物理在创立之初,就必定是为实践生产服务的,即使是理论物理也是如此。在纯数学中感受美,而在物理中找到实际,成了沈源互补的一种方式。
母亲的茶馆越开越大,在南城市里也有了分店,改名叫锡兰茶楼,开始开创一些高级服务,也颇受市里的名人雅士欢迎。沈源也到了南城读中学。
其实,马春兰并不觉得沈源一路上都是第一是一件好事,她怕孩子像沈耀新一样一路顺遂,最后一碰到比较大的挫折就被击溃。于是,她给沈源报了数学竞赛。沈源才从镇上转到南城念书,在教育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让他参加这个竞赛本来就是没有胜算,加上之前获奖的人都是在竞赛队里集训的孩子,虽然沈源在孙老师门下学习,但也只是做兴趣,并没有为了竞赛而集训过。孙老师不赞成马春兰这样的做法,他认为会伤了孩子学习的心。
可是马春兰还是这么做了,她没有告诉沈源这些差距,只是说大家都是一样的。结果沈源拿了三等奖。按理说他这样能拿奖已经是意想不到了,都是一向第一的沈源还是没绷住,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跳出来才知道别人的天地有多么广阔。
他哭了,马春兰讲到:
“孩子,你为什么哭?”
“我不如别人,比不上别人,孙老师说我是天才,但我不是!我什么都不是!”
“你记住孩子,向内求,莫向外求。”
沈源不懂得,只是哭得更厉害了。
“你为什么不能得奖?是因为别人太厉害了吗?你自己不会的题难道会因为大家都不会然后会吗?今天即使你拿了冠军,你不会的那道题是不是还是不会?”
沈源的哭泣声小了些,但还是在抽泣。
“妈妈不是从小就告诉你了吗?不要管别人,专注自己的事。今天失败了就是失败了,跟别人比会让结果变得更好吗?妈妈大可以把你丢进一群大不如你的人里,让你做那个最厉害的人,但那样你自己就真的厉害了吗?你真的想这样吗?孩子,世界上总有比你厉害的人,他们或许生来天赋比你高或许长你几岁经验比你丰富或许比你付出更多更努力,但你能用他们的厉害抹杀你所做的一切吗?不能,这样毫无意义。”
“你做事不是为了输赢,只要是竞争那就总会有输赢。全世界最厉害的两个人在一起比赛,也总会有输者,但你能否定另外一个人吗?那个人可是全国第二。而且你怎么会知道再来一年,那个输者就不会赢呢?他们可是实力相当呀。对不对?”
“孩子,比赛只是一个形式,你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你参加这个不是为了论输赢的,享受这个过程,看到自己的不足,下一次再出发,好不好?”
那天的沈源突然懂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皆相伴而生,此所谓阴阳。有空才会有非空,有月亏必有月盈,有开心必定有伤心,有衰老必定有青春,有日落必定有日出,有失败必定有成功。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如太极阴阳两极。所以当身处低谷之时,下一步或许便是上升,当身处巅峰之时,下一步或许就是下降。人在得意之时需机警,落魄之时需宽心,如此便能宠辱不惊,吾心安处是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