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船停着,试验炮威力的,是专门绑在船舷上放下水的小船。
上面还堆满了木箱。
居元拿着望远镜看着小船。
轰然一声,随后无事发生。
居元疑惑的回头看了一眼,又对准望远镜看。
然后才看到那小船上轰然爆炸,包括上面的箱子,全部炸成了碎片。
本来坚固的船只和木箱,就像布袋一样软塌了下去。
而船上也燃起了熊熊火焰。
居元震惊的回头:「这!」
霍海:「记住了,以后在你的辖区,禁止任何私人拥有炮,但凡有炮管形状的东西出现,并且里面开了膛线,全部抓起来。」
霍海背负双手笑着:「你要是做不到,或者监守自盗。」
「那到时候我就把你绑起来炮决。」
居元并没有听霍海在这儿开玩笑,而是被炮的额威力震惊的无以复加。
至于居元为什麽在这儿,事情还得回到六个月前的三月份。
……
春闱之后,阅卷工作持续了一个月。
这已经算是快的了,毕竟试卷里有很多是填空题,直接就对着答案判题。
但是很多写公文写文章,写民生的题目,就比较复杂了。
需要审阅。
不只是审阅,而且是交叉审阅。
所有考生所有试卷都糊上了名字审阅,看不出优劣。
第一次审阅,不是最终打分,而是第一次基础打分。
基础打分结束后,在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拔出了前一千名的试卷,转运到第二审阅场。
由工作人员,进行排字印刷标准字体。
然后送给多个打分组进行交叉审阅。
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剩下取平均分。
然后排名。
这个办法是霍海想的,霍海实在是记不清楚科举具体是怎麽阅卷的了,又对现代考试阅卷方法不是很认可。
没办法,这现代考试是上千万考生考试,然后阅卷,阅卷老师遇到认识的人写的字一眼看出来的概率几乎为零。
但是科举考试可不是。
科举考试的最终审阅组如果遇到熟人的字体,百分之百能认出来,毕竟最后试卷没有那麽多了。
所以,需要用誊抄这个方法。
很明显誊抄不如排版印刷快。
那排版印刷了都,为什麽还要单人审核呢?
直接根据跳水的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水份之后算平均分不就完事儿了?
所以,才有了科举和现代考试双重阅卷保险合起来还搞了个创新的形式出现。
最终阅卷的团队,是司马相如丶张汤丶梅黑夫九卿之三,文翁为代表的三位退休大臣,还有杨连成赵过卜式三个企业代表组成的九人组进行审核的。
他们在遇到差别特别大的看法时,也要集中审阅。
比如司马相如张汤就对公文形式很看重,有时候卜式赵过给高分的,他们就直接给了超低分。
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上面有一件事情交代下来,你连写一个公文跟民众和属下把这件事情表达清楚的能力都没有,需要三天一大会一天一小会反覆去交代这个事情。
那让你为官,那不是耽搁事儿麽。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覆开十个会才能做,那一年做一千件事儿,整个衙门的人岂不是不用回家了?
真当蜡烛,燃烧自己是吧?
把蜡烛都燃烧完了,让大汉官场留下一堆棒槌?
卜式赵过他们也觉得张汤司马相如说的有道理。
但有时候,张汤司马相如给了高分,赵过卜式也会给低分坚决打击。
原因也很简单,有些人对科学的认知属于一知半解靠猜测。
张汤司马相如不那麽熟悉,所以自己也看不出来这些考生再瞎扯淡,所以就给高分了。
被赵过他们看出来后,坚决给低分。
而大部分时候,九个人的意见差别不大。
毕竟那种没本事却能考糊弄糊弄进前一千名的人……你还别说,他们都是些人才,虽然不能让他们考上进士,但可以挂个名让他们去有些特殊部门去。
最终,审阅结果送到了刘彻手中。
刘彻此时正在和李蔡说这个事情呢:「这一次,参加科考的人中,勋贵子弟只占据百分之三,百官子弟只占据百分之八,合起来才百分之十一,而将士子弟,高达百分之四十五。」
「你觉得这次的第一名,会不会是一个良家子?」
李蔡就是良家子将士出生,自然是对他们有好感的:「按比例看臣觉得很有可能,臣也这麽希望。但是具体落实到事情上,那就纯看运气了。」
刘彻点头:「确实。」
王内侍端着盘子:「陛下,结果出来了!」
按照一开始定好的规矩,结果出来了由刘彻亲自审阅,亲自审阅后再放榜。
所以现在结果就写在榜上,但不一定放出去。
这毕竟是第一次科考,刘彻很激动,抓过了榜单,拉开看了起来。
这一次,刘彻要选八十八人。
不是只留八十八个人当官,而是前一千全部留下当官,但是大部分要发往地方上。
甚至包括去其他侯国封国做商税收税官。
但要选出八十八人重点培养。
所以,榜一拉开,就是第八十八。
「贝伯,丹徒县人?」
王内侍急忙翻开了本本:「这个贝伯,年龄三十六岁,三年前在丹徒为小吏,后来陛下不是邀请天下年轻才俊都来观礼围猎吗?」
「那个时候贝伯是跟随会稽郡太守的儿子来的长安,来到长安后,就乾脆不回去了,而是找到了工作,在牧场做送奶工。」
「送奶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把奶送到订奶的客户家里时,天斗还没亮呢,所以贝伯就报名开始学新学。」
「他读完小学后开始自学,同时在平阳县运输公司做帐房。」
「大概是三个月前,他离开了平阳县运输公司,而成为了平阳侯国丞役,以这个名义报考,被平阳侯选送。」
刘彻恍然大悟。
这应该是个很好学的人,在他工作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他对于新学样样精通,于是在科考消息传出来后,曹襄这个家伙为了拉高自己推选的人的成绩,就请这个贝伯加入了平阳侯府然后以推举生的身份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