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正是霍氏最厉害的产业。」
「只要武侯大人大手一挥,我等国民五十万馀人,都可以成为霍氏的工人。」
「大人,我们是五十多万人不错,但是我们中能当这几个行业工人的人高达二十万!」
这的确是猛。
就算是如今的长安,炼钢陶瓷纺织航运方面的工人合起来也就最多五六十万。
开发了这麽久的成都最多也就三十万,而洛阳绝对没有二十万这几个行业的从业者,最多有十万就了不起了。
宛城更是五万都没有。
如果霍海需要,只要拿下闽越,二十万成熟的工人拿下,并且规划产业,不出五年,又是一个新长安。
甚至可能诞生一个超大城市直接代替了前世现代的魔都,都有可能。
但是,霍海没兴趣。
因为霍海接手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只是头一两年工人要辛苦辛苦而已。
霍海:「人我的确想要,但是这的确不是本侯来这儿的工作。」
霍海:「本侯的儿子就要出生了,既然没我的事儿,就不多谈了。」
说完霍海就走了。
最有底气的代表闽越的千代江都没说上话,新垣信和北野海涛两个人手里底牌远不如千代江,更没法说什麽了。
等霍海走了,三人对视一眼不敢置信。
就算大汉现在发达了,战力远超以前,也不至于直接拒绝吧。
说白了,就算有人天天吃大餐,但是别人送来一条野生大黄鱼,又怎麽会有人拒绝呢?
难不成是不识大黄鱼的人?
霍武侯像是不识大黄鱼的人麽?!
霍海出门后,商富也很疑惑:「公子,我不懂政治,但是您收下闽越,百利而无一害啊!」
「为什麽拒绝呢?」
霍海:「好处太多了,就是坏处,你懂麽?」
商富不理解。
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好理解。
南越国人,和闽越丶东海国人三家分开已经很多年了。
假如,此时霍海答应了他们,难不成霍海去闽越又开一个新城?
不值,霍海现在的产业布局重点是在红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那麽,怎麽利用这些人口?
就是把他们迁移过来。
这南越的古越族好不容易和东海人闽人分家,这一股脑迁徙到一起,岂不是又合成了越人?
在如今的南海刺史部,整个纯越人的占比,直接只剩下一万了。
只要操作得当,十年之内,就不再有什麽古越族了,只剩下南海刺史部汉人。
如果现在让越人全体重组,并且让他们人口和本地汉人比例几乎一比一。
那结局是什麽?
闽越五十万人,东海国几十万人,加上本地越人,又是几十万人。
到时候,本地有古越血统的汉人,在生活中为了行事方便,也要以越人自居。
时间久了,越人概念又会出现,并且成为南海刺史部的第一族群。
而那个时候,南海刺史部已经是整个大汉大航海运动的物产基地了。
合适吗?
不合适。
所以,占便宜把什麽好处都拿到手里,就等于把什麽都亏掉了!
赢就是输,输就是赢。
霍海不跟他们谈,而是让朝廷的人自己谈,那麽这些人口会去哪儿?
善于航海的当工人的闽越人,将会到长江沿岸,参与长江航运的建设,参与会稽郡的建设。
他们本来就和越人分割百年了,很容易和历史上一样重归汉人怀抱,迅速成为南方长江沿岸的顶梁柱。
而擅长在丘陵山地耕种的东海人呢?
如今南方的漆等经济作物正在广泛种植中,缺乏人口。
他们正可以分部到整个南方沿岸。
有他们的加入,几乎没什麽人口密度的扬州,迅速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历史上,要不是三国时代的东吴,南方都没被纳入台面上来看,人口太少了。
而现在,马上就有机会改变这一现状,随着内河航运的兴盛,不出三十年,收纳了闽越丶东海人的扬州,人口就会膨胀到千万以上,迅速占稳长江沿岸。
这远比霍海把他们收下,然后迁移到红河三角洲好得多。
霍海这边不接受他们的国书,他们也是一头雾水。
很快,新垣信想了个办法,找本地人问问。
新垣信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黄同。
黄同是前南越军中大佬,现在的南海刺史部将领,属于汉官,但又是才转换过来的,加上听说前段时间赵婴齐瞎搞,导致他们军中日子很难过。
如今自己只要掏钱,黄同肯定能帮得上忙。
很快,三人就邀请黄同吃饭。
黄同听说有人请吃饭,直接去了粤来酒家,大吃一顿。
席间,新垣信说起了这个事情:「黄兄,几百年前咱们也算是一家人,这个忙……」
黄同:「打住打住!什麽一家人!从地理上说,我是南海人,你是东海人,从国别上来说,我是大汉人,你是东海人,我们可不是一家。」
新垣信脑子很快:「我们现在是在谈内附,我们东海人内附后不也是汉人了?咱们都是汉人,几百年前又都住在东瓯,怎麽能说不是一家人呢?」
黄同上下打量了一下新垣信,开口:「你说你为什么姓个新垣?」
新垣信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怎麽了,愣了一下。
黄同:「你看我,姓黄,听了就知道是汉人,你姓个新垣,别人怎麽说?」
新垣信疑惑:「新垣不也是汉姓?」
黄同:「你真不知道是吧?几十年前,有个叫做新垣平的方士,诈骗文帝,被诛三族了,从那之后,新垣在汉家就断传承了。」
「你这个姓氏一拿出来,人家就知道你是越人,改一个吧,否则谁敢跟你五百年前是一家。」
新垣信三人面面相觑。
他们还真不知道这个事儿。
黄同看了看千代江,北野海涛:「你们别看他,你们也一样,你们选的姓氏,全都是中原本姓已经死绝了的姓氏,取这种姓氏,不如不要姓氏,到了中原,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们是刚来的。」
新垣信挠头:「可是,本家有一支已经去了海上,如果我们改了姓氏,未来再次相遇时,恐怕互相之间都认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