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这话不是虚言,上次朱允熥雕刻的人物还有些呆板,而这次的则是灵动许多,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听了朱雄英的话,朱允熥既是开心又有些无措。
在将作监的时候,那些工匠师傅也常常夸赞他在木雕方面有天赋。
可他生在皇家,就算再有天赋又能怎么样呢?
到现在,他都不敢让皇爷爷知道他去将作监学过手艺的事。
估计,别人知道了,也只会说他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吧。
朱允熥垂下头,眼里藏着浓浓的失落。
朱雄英一开始不明白朱允熥怎么突然脸色就落了下去,稍稍一想就明白过来。
他笑着揉了揉朱允熥的头,眼中的赞许真切又笃定,“熥弟,你做的很好!”
看着朱雄英的眼睛,朱允熥心情又开心了起来,如果他有尾巴的话,这会儿估计早就摇了起来。
朱雄英心想,他正愁人才呢,没想到自己眼皮底下就有一个。
“熥弟,你想成为木匠大家吗?”
“啊?我、我可以吗?”
朱允熥眼睛下意识亮了一下,之后黯淡下去,皇室真的能容忍出现一个爱做木匠活的皇子吗?
“当然可以!”
朱雄英握住朱允熥的肩,眼睛直视着他,“熥弟,不要妄自菲薄,不是通五经晓六艺才能被视为正途,木匠,也同样重要。”
“屯田、水利,乃至于商业、铸造方面,都需要木匠的存在。”
“真正的木匠大家的重要性,并不比一个状元差。”
朱允熥听得眼睛亮晶晶的,“皇兄,木匠真的这么重要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当然!”
这次与朱允熥的谈话,让朱雄英意识到,还有很多热爱这些世人眼中的“旁门左道”的人,只能在心里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平时并不敢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怕被打成异端,怕说出去被家人鄙弃。
所以,朱雄英想要做一本书,阐述各行各业的重要性,鼓励那些不自信的人可以光明正大地说出自己的喜好。
原本,朱雄英想着,这本书可以交给翰林院去做,毕竟翰林院可以说是代表了大明最高的文化水平。
但在仔细了解了翰林院的情况后,朱雄英果断把这个想法打消了。
那些翰林们确实学识很高,可在他们眼中,唯有经义典籍才值得研读。
朱雄英想要的知识,他们根本不懂,甚至是看不上。
找不到人来做,朱雄英只能自己组建团队来写书了。
纵眼望去,大明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百科全书方面,最著名的,便是《天工开物》。
因此朱雄英明白,要想彻底的令工业人才充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提早让《天工开物》出世。
《天工开物》本是明末时期,崇祯十年时,宋应星所著。
书中记载了手工业、农业,如砖瓦、陶瓷、烛、纸张、纺织、染色、制盐、开采、榨油,还有机械、兵器、火药、硫磺等的生产技术。
更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手工业与农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天工开物》一经出版,便远传海外,尽管受古代交通文化等等限制,也可以算是畅销全球。
可是清朝对它却没有重视,如此出色的一本书,四库全书竟没有收入目录,导致它的影响力被极大的限制了。
思及此处,朱雄英接着开口道:“我打算征集一些有识之士,修撰一部关于大明各行各业生产的典籍。”
“囊括盐业、木工、铁业、缝纫等等所有与民生有关的知识,都会收录在典籍中。”
“熥弟,你对这些有兴趣吗?”
朱雄英身为兄长,对于朱允熥这个弟弟,还是十分疼爱的。
编纂《天工开物》一书,正好可以让朱允熥参与进去。
关于《天工开物》,朱雄英自然是没有时间亲历亲为的,这其中涉及到的事情太多,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
而此书的编撰,其实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重要的是搜集,并不需要自己创造。
只要这书一出世,必定会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编撰者也会千古流芳。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朱雄英想将此事交给朱允熥来办。
朱允熥又恰好在木匠方面很擅长,也算是专业人才了,有他在里面,更能让朱雄英信任成书的结果。
而且这件事对朱允熥来说也是好处多多,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不再掩饰自己在木工方面的天赋,不必再一个人偷偷地打磨木雕。
朱允熥听了朱雄英的话,瞬间高兴起来。
朱允熥听的明白,也体会到了自家皇兄的良苦用心,感动得眼眶都快红了。
他知道这本典籍对于大明来讲,十分重要。
自然,朱允熥并没有想到可以千古流芳这么深远的地方去。
在他这个年纪,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才是他最看重的。
他喜欢做木工,能不放弃做木工,还能帮助到皇兄,完全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而且皇兄愿意把这样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说明在皇兄心中,他是非常靠谱的。
仅仅这一点,便让朱允熥深受鼓舞,整个人开心的不得了。
但他也没有太得意忘形,有些犹豫的开口道:“皇兄,此事如此重要,我担心我做不好。”
朱雄英温和笑着,“编纂成书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人之力能行,我还会召集其余方面的人才和你一起,怎么也要几十人吧。”
“不过,你的身份摆在这里,皇兄是打算让你当这个领头人的,熥弟,你可有信心?”
闻言,朱允熥攥紧了拳头,下定决定鼓足了勇气回道:“皇兄,我有信心!”
“好,不愧是我弟弟!”
朱雄英对着朱允熥伸出了大拇指,看得朱允熥眼睛更亮了,心里简直美的冒泡。
“但是,你也不要觉得做此事就简单了,俗话说知易行难,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