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一片哄笑,戚雄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皇上的话不假,太孙殿下确实帮了这些官员很大的忙。
前些年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现在房子都已经盖起来了。
每提到此处,官员们的心中都十分感谢太孙殿下。
朱元璋今日在朝堂上说这些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为了给大孙正名。
这些年大孙所做的许多功绩,都被底下的官员强行归到了自己头上。
倒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官员,毕竟皇上还在位置上待着,自然不可能让一个皇孙的威望过大。
这其中的份量,官员们都掂的非常清。
但这些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大孙是什么样的人,他非常清楚。
像什么逼宫造反,挑唆动乱,根本不可能。
朱元璋这几年能隐隐约约的察觉出来,大孙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大明的未来。
皇位,大孙反而显得没有那么重视。
朱元璋几次想当太上皇,但都被大孙委婉拒绝。
大孙虽口口声声说大明不能没有自己,但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清楚,大明不能没有的是大孙。
自己戎马一生,打了半辈子仗换回了大明江山,励精图治,治理十几年却还是个烂摊子。
而大孙,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这个烂摊子给基本收拾完毕。
这让朱元璋自愧不如。
自己到今天为止,已经做了整整二十七年皇帝。
但论治国的方法,大孙不输自己。
前几年还能明显感觉出来大孙在某些方面比较青涩,但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后也趋向成熟。
自己已经没有什么能教给这个大孙的了。
帝王之道,大孙已经全然领悟。
不管是征讨东瀛,反击瓦剌,草原扩张,还是驿站民用,正阳大道,官员俸禄改制,大孙的表现都非常优秀。
若是让他当二十七年皇帝,绝对要比自己优秀。
以前自己不服老,还总是担心大孙会把持不懂朝政,但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若是自己还把持着朝政,只怕会给大孙带来诸多麻烦。
若是大孙放手去干,未来的大明肯定会更加兴盛。
事到如今,也该放手了。
朱元璋想到这,不禁瞥了一眼身旁的大孙。
‘以后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了。’
朱元璋猛然起身,缓步行至朱雄英身旁,朗声道:
“从今日开始,大明的所有朝政全都由大孙一手操办。”
“往后朝堂之上,咱垂帘听政!”
百官迟疑了几秒,但还是很快反应过来跪道: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吃惊的不只是百官,还有朱雄英。
他从未料想过老爷子会在今日突然提出垂帘听政,甚至一声招呼都没给自己打。
看着跪在底下的百官,朱雄英瞬间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
站在幕后出谋划策可远比站在幕前轻松。
自己只管想法子,剩下的老爷子解决便可。
以老爷子在朝中的威信,几乎没有人敢不服。
但现在换自己上台,可就不同了。
百官们个个都有小心思,朝堂上的势力也是错综复杂。
必须要在其中妥善处理,平衡好每一股势力。
这就是难点,也是朱雄英颇为青涩的点。
老爷子能坐稳大明皇帝二十七年,靠的正是他身上的这份威严。
杀伐果断,向来都是朱元璋的代名词。
杀出个昏天黑地,杀出个朝堂清明。
但这些都是朱雄英学不来的。
滥杀官员不符合朱雄英的治国理念,况且在这朝堂之上也不好入手。
第二天上早朝时,龙椅之上就已经多了一道帘子。
朱元璋说垂帘听政,就垂帘听政。
往后朝中的大事,看来真的是要朱雄英全权处理了。
……
朱元璋垂帘听政的消息,很快就被登在了大明民报之上。
百姓们听说后全都欢呼雀跃,载歌载舞。
没有人比百姓更能懂太孙殿下这几年为大明所做的一切了。
从饿死的边缘到每天都能吃上饱饭,太孙殿下仅仅只用了两年。
高产作物的建立无疑帮了百姓们的大忙。
现在谁提到太孙殿下不说一句好?
现在应天府遍地都是免费学堂,许多穷人家的孩子都能上的起学。
这其中当然要归功于太孙殿下。
原来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文盲,现在家中至少能有一个识字的了。
再过二十年后,相信整个大明的文盲都会减少一半。
百姓虽不懂军事,但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太孙殿下的好。
朱雄英的长生碑,在大明卖的相当畅销,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块。
百姓们供奉的十分虔诚,都希望太孙殿下能够长命百岁。
不夸张的说,现在朱雄英在民间的威望甚至要高过皇上。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在背后暗中操作。
民间的舆论,朱元璋一直都很在乎。
自己正是因为杀伐成性,才被民间的百姓唾骂。
绝对不能让大孙也吃了同样的亏。
不管是说书人还是长生碑,都是朱元璋在背后一手操办
许多说书人每天讲的故事都是经过朱元璋看过才准许讲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用来称赞大孙。
久而久之,大孙在民众间的威望自然达到了顶峰,这也是朱元璋最想要的效果。
有了民心,其他的一切就好办了。
兵权这块,朱雄英也根本不用操心。
军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