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羽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他们可不一样,发现了人口的不足,他马上就想到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
人口稀缺,那就提高人口的劳动效率嘛。
至于那个耧车,也就是那么一提,日更一顷,就跟古籍中说什么日行千里一样,都是一些夸张的修辞而已。
但是现代社会,一些高效率的耕种设备,他搞出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当然什么联合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这种需要内燃机,或者电力驱动的东西,还不是搞它们出来的时候。
而且他也不可能把问题抛给唐科院的学生们,让他们来解决。
他们还是在学习阶段,让他们爆发出科技创造力还为时尚早,确切的说是,时间不等人。
秦羽可等不起。
他在后世是见过,即便是现代社会,也在使用小型的,单人使用的播种设备。
华夏平原土地,只有华北地区,还有东北地区那么一小部分。
还有很多山区,不适合大机械耕种的土地。
后世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人们,发明了很多小型的单人使用的耕种设备。
古时种地,需要先用牲口,或者人力开沟。
然后用锄头或者镐头,一个劳动力,一个坑一个坑的刨出苗窝。
再由另外一个劳动力,用手将种子放到刨好的坑里,再用脚将种子埋上。
这一套流程下来,耕种一亩地,就要一上午,而且还要至少至少三个劳动力。
然而如果用到后世发明的单人播种器。
只需要两个劳动力,一个开沟,一个直接用播种器耕种,省去了繁琐的刨坑,撒子,埋坑的过程。
这样下来,虽然做不到一个人一天可以耕种一顷这种,后世的小型机械播种机才有的播种量。
但是一个人一天播种二十亩左右,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二十亩地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后世百姓,一个人口能够分到的土地只有一亩三分地。
按照大唐现在人口,和人均土地保有量,普通的农民,可能一个人可以分到二三十亩的土地。
一般的家庭,可以耕种七八十亩地。
这七八十亩地,如果用他们原始的,没有任何工具辅助的情况下。
至少一个半月才能把地全部种上。
这就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早种的和种晚的种子,都有不易于存活的可能。因为没有赶到最关键的农时播种,对农作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然而当有了这个单人播种器之后,一个三口之家可能只需要五六天,就能完成这百八十亩地的耕种。
何况没有计划控制生育的大唐,有几个是三口之家呢?哪个不是多生儿子多种树!
如此一来,当闲置的劳动力,播种完了自家那百八十亩的土地之后。
他们就可以租赁更多地主,富户家的土地进行播种。
一个七口八口之家,播种百亩地,根本就不是什么困难。
到时候人口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李世民又询问了一些纺织工坊的情况,才把秦羽放出了宫。
出了皇宫,秦羽就直接去了唐科院。
唐科院已经是大唐的技术中心,榨油技术,就是唐科院搞出来的。
此后还会有更多的技术出来,虽然不是什么重大的科技变革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唐的百姓,可是好处多多的。
秦羽已经好些天没来唐科院了。
小学,初中,还有高中的数理化教材,修订完成以后,秦羽就成了甩手掌柜了。
日常管理的工作,都是孔颖达还有其他院士们在做。
他走进来,一路上的师生都跟他打招呼。
孔颖达正好也跟秦羽碰上了:“你都多久没来唐科院了?”
秦羽笑道:“这不是忙么。”
五姓七族被李世民给消灭了以后。
秦羽因为朝廷要选拔官员的事情来过一次,然后就没有来过,算下来都已经一个多月了。
不过唐科院已经步入了正轨,秦羽也不用太担心。
孔颖达问:“你这次来唐科院做什么。”
秦羽道:“这不是劳动力不足吗?大量的土地撂荒了,我来解决这个问题。”
孔颖达道:“老夫也被你害惨了,家里好多地没人耕种,被家妻骂死了。”
秦羽道:“少跟我卖惨,交趾的粮食足够你家几十年种地的收成!”
孔颖达道:“唐科院有解决劳力不够的方法吗?”
秦羽道:“当然,有一种名为耧车的东西,我来这里就是让学生们,加紧把他造出来。”
说是耧车就是假托一个名字而已。
制作农具,自然是农科院的学生比较擅长了。
孔颖达也来了兴趣:“老夫跟你看看那热闹。”
然后俩人来到了农科院,找到了陆人贾。
秦羽把自己的想法跟陆人贾说了一下,然后拿出一个他自己构建的图纸交给陆人贾。
这种单人耕种的播种器,就跟一个小推车不多,叫他耧车也不为过。
虽然不可能跟古代的耧车一模一样。
但是至少能够大大提高效率,而且这东西,不需要热力,也不需要电力,就是人力推动,然后通过机械传动,杠杆滑轮之类的,带动运转,完成耕种。
没想到,陆人贾其实也早有这个打算,已经发明出了雏形。
但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心农事,对物理学,主要是力学方面的理解,还欠缺研究,所以总有一些关键点无法突破。
当路人甲看到了秦羽的图纸,当即恍然大悟,然后就拉着秦羽的手:
“富平候你跟我来!”
他带着秦羽来到农科院后院。
此时不少学生正围着一个像是小推车的物件。
“这是你发明的耧车?”秦羽惊喜道。
陆人贾也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