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她这狐媚之相,难怪能勾走陛下的魂魄。”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国子监学子,他的眼神犀利,言辞中满是对眼前女子的不屑与愤慨。他挥动着手中的书卷,仿佛要将所有的怒火都倾泻而出,“诸位同窗,切莫被这妖女的皮囊所惑。身为楚国未来的栋梁,我们身为天子门生,自当恪守忠诚,直言敢谏。”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庭院中回荡,如同擂鼓般震撼人心。其他学子们纷纷从对季春和美貌的沉醉中惊醒,他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一丝迷茫与不安。
“此女祸乱朝纲,乃是楚国之大患。”又一位学子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要将所有的疑虑都打破,“我们身为国之栋梁,岂能坐视不理?”
随着这位学子的声音落下,其他的学子们也纷纷附和起来,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将这妖女的罪行公之于众,为楚国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直到另一个人也站出来,呼喊道:“兄台们,诛杀妖孽,还我楚国清明!”
学子们被他们几人鼓舞,又开始对着季春和虎视眈眈起来。他们的眼神再次变得锐利,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季春和,那目光中充满了愤怒与决绝。
季春和站在众人之前,她的脸上带着一抹淡然的微笑,“这位学子,你口口声声我是惑乱朝纲的妖孽,那你倒是说明白,我祸的是哪国的朝廷,乱的又是哪国的纲常?”
季春和的语气并不咄咄逼人,相反,她非常的和善,可她说出去的话却险些让那人招架不了。
他身着一袭灰色长袍,虽极力掩饰,但眼底的波动仍旧难以掩饰。他挺直了胸膛,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不屈:“你,你祸害的,正是我们楚国的朝堂。若非如此,我等堂堂七尺男儿,又怎会容不下你这弱女子?”
季春和微微挑眉,那双清澈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戏谑:“这位饱读诗书的学子,你言辞之中口口声声指我祸害楚国朝堂,那么,我倒要请教一二。我季春和,此刻连京都的城门都未曾踏足,又何以谈得上祸害楚国的朝堂?”她的声音清越而有力,像是春风吹过湖面,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决。
“巧言令色!”那位刚刚附和他,穿着青色学子服的男人辞犀利地反驳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既然已经窥见了灾祸的苗头,岂能坐视不理,非要等到它肆虐成灾,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才去想办法阻止?”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城门中回荡。
“若以商朝为鉴,那些遗民若是再次遭遇妲己这样的妖女,他们还会选择等待吗?等待她迷惑了纣王,才决定挥起手中的利剑?”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决断的瞬间。
“非言兄所言,实乃金石之言!”旁边的人纷纷附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认同。
“非言兄所言甚是!”
“荒谬之极!商朝将士百万,朝中肱骨更是不计其数,如此盛世,却有人妄言是因一个女子而覆灭,何其可笑?那些朝廷供养的男儿,理应是国之利剑,出征疆场,保卫家园,可他们呢?面对外敌却无力还击,面对帝王昏庸更是束手无策。他们只会将失败的耻辱归咎于那后宫中无权的弱女子,何其荒谬,何其悲哀!”
“你竟敢如此歪曲历史,大放厥词!”有人愤慨地反驳。
“一派胡言,妲己灭国乃是定论,岂容你篡改历史!”
“谁的定论?”
“自然是后人。”
“不,是男人的定论!”
徐非言面色骤变,气急败坏地喝道:“荒谬至极!哼,古人诚不欺我,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季春和却不为所动,她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回击:“你辩论不过,便想以‘女子’为借口,将我置于不利之地。你给女人这个群体扣上‘不讲理、见识短’的帽子,一旦你处于下风,便想将对手归类为这等女子,好让他人觉得,即便你输了,也不过是败于女子的无理纠缠。如此,他人的目光便不再聚焦在你身上,而是转移到了整个女性群体之上。”
季春和缓缓步下马车,她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她逼近徐非言,眼神如剑,刺向他内心最深处。
“千百年来,女子便如笼中鸟,被那些陈规旧训所束缚,对男人的目光充满恐惧。因此,当那无数道目光,如同无形的锁链,突然聚焦在她们身上时,她们会因这长久以来的规训而深感羞耻,如同被烈火灼烧,只想逃离这令人窒息的注视。你们,便是利用这心理,轻易地赢得了这场游戏,不是吗?”
徐非言被她的话语逼得节节败退,他试图寻找反驳的言辞,但那些话语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压制,无法从他的口中吐出。他支支吾吾,脸色苍白,最终只能无言以对。
季春和的目光在围聚的众人之间流转,她的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清脆而冷冽:“既然各位皆认为我乃惑国之辈,那么,诸位是否又能道出,我这惑国之人的真实姓名?”
学子们面面相觑,彼此间交换着困惑与不解的眼神,显然,他们对于她的真实姓名一无所知。
终于,人群中一个声音小心翼翼地响起,那是一位站在边缘的学子,他犹豫着,仿佛害怕触及什么禁忌,“安黎公主?”
季春和微微颔首,唇边绽开一抹笑意,那笑容中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意,“既然各位已知先皇赐予我的名号,那也应明了这称号背后的意义。”
众学子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没有明白她话中的意思。
季春和的目光在众人脸上轻轻扫过,她的眼神深邃而坚定,犹如深潭中的泉水,宁静而充满力量。
她轻启朱唇,缓缓开口:“‘安黎’,是先皇赐予我的封号,其意,乃安定黎民百姓之责。诸位学子,你们得先祖庇佑,得以在此饱读诗书,追寻真理与智慧。然而,随着时间久了,或许你们已经忘记,在这千里之外的广袤土地上,仍有人为了这片国家的繁荣与安宁,默默付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