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听到这话,杨轩的眉头不由皱起。
眼下已然入冬,显然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不过他也能理解,朱棣现在正在气头上。
而一旁的太子朱高炽,则是默默盘算着家底。
如果这一仗真的要打,能不能负担得起,会不会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
他考虑的都很长远。
迁都一事,耗资巨大,本来国库都快空了,但随着夏收和秋收的完成,江南的商税和市舶司的关税运抵京师,以及倭国的金银运回来,国库再次充盈起来。
再加上新作物的推广,土豆和红薯获得了丰收,玉米的产量虽然比不上这两者,但也不容小觑。
已经有了继小麦水稻之后,成为第三大主粮的趋势。
小米虽然也不错,但产量实在太低了,不划算。
这一年,另一项大的花费,就是平定贵州的土司叛乱了。
不过由于地处南方,粮食等调运起来也比较方便快捷,花费要比北伐少许多。
总体来说,除去必要的压库银,预留的赈灾钱粮,发展建设,官员的俸禄等。
以现在的家底,要发动一场战争,并且不对大明的发展产生影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心里有了底,朱高炽紧锁着的眉头也舒展了开。
当然,身为太子,他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老爹这话明显有些不理智,所以该劝他还是要劝一劝的。
“父皇息怒!”
“眼下已经入冬,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且塞外苦寒,我大明将士若是这个时候出击,必然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还望父皇能够体谅将士们的不易。”
朱高炽躬身拜下,说的很诚恳。
听到好大儿的话,朱棣更加生气了。
“鞑靼犯边,屠杀我大明军民,你跟朕说让朕息怒,你是何居心?”
朱棣质问道。
“父皇,儿臣并非阻止父皇出兵,只是眼下时机不适。”
朱高炽解释道,并没有生气,显然是对自己老爹足够了解。
“那你说,什么时候合适?”朱棣轻哼一声。
“来年开春后。”
朱高炽道,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老爹出兵,所以只希望,能让大明的将士少损失一些。
“说说你的理由。”朱棣示意了一下。
他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了下来,大概也猜到了儿子的用意。
“是。”
“父皇,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对我们,还是对草原上的部落来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
“不过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安然度过冬天,但草原上的部落就没这么简单了,白灾雪灾足以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就算是形成不了白灾,但根据往年的经验,他们的损失也绝对不会少。”
“一个冬天过去,他们的战马掉膘严重,牲口也会有不小的损失,整体战力会大大下降。”
“此时,正是他们最虚弱的时候。”
“而我大明将士,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和准备,届时再出击,必然可以以雷霆之势,荡平漠北。”
“好。”听完好大儿的分析,朱棣大声叫好。
这些东西,他自然也是想到了。
毕竟他已经与北元余孽打交道几十年了,对他们的了解,比自己的儿子更多。
但儿子所说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现阶段,确实不适合出兵。
只能等开春之后,再行出兵。
“老大。”他欣慰的看着大儿子。
“儿臣在!”朱高炽道。
“既然你知道该怎么做,那战前的粮草辎重等筹备事宜,就都交给你了。”
“距离来年开春,还早的很,你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不过,兴和所不能放弃,尽早派人重建。”
朱棣吩咐道。
“是,儿臣会在来年开春前,将一切都准备好。”
朱高炽认真道。
“杨士奇。”朱棣转头看向杨士奇。
“臣在。”后者躬身道。
“下去之后,会同夏原吉,协助太子,务必将此事办好。”朱棣道。
“臣领旨!”
“兴和所的重建一定要抓紧,行了,你们先下去吧!”
“杨轩,你留一下。”
“儿臣告退!”朱高炽和杨士奇退了下去。
御书房中只剩下了杨轩和朱棣两人。
后者招呼杨轩坐下,随后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这几年没有再北伐,连阿鲁台这个丧家之犬也敢犯边了。”
朱棣缓缓开口。
这些年,瓦剌倒也安稳,与大明和平相处。
诚然,这其中与马哈木在大明有关系,但两年前马哈木病逝,瓦剌依然没有侵犯边境。
在脱欢的带领下,瓦剌部与大明一直在友好相处。
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亲近大明之人。
这样的邻居,朱棣还是比较喜欢的。
自永乐十三年与瓦剌一战过后,瓦剌遭受重创。
鞑靼部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后面鞑靼与瓦剌一战,虽然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但也不是没有收获。
脱欢借助这一战,奠定了他在瓦剌的统治地位,这也为他后面清除异己,掌权提供了不少便利。
而阿鲁台也趁此机会,发展实力。
他们本就是蒙古正统,只要有机会,发展的速度更快,受到的阻力也更少。
实力强大了,阿鲁台也就不安分了。
近几年来,他们不仅侮辱,还拘留大明派去的使节。
除此之外,还时常对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
这些损失都不大,边境的将士足以应对。
朱棣也就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