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再次见到新鲜的玉米棒子,还是香甜软糯的糯包谷,张安肚子里的馋虫那叫一个天翻地覆的翻滚着。
以前那么久没得吃,见不到的时候,压根不觉得有什么。
可这突然间惦记上看到了,就是非常馋,根本停不下来。
这一篮子嫩苞谷才十来个,留下两三个晚上炒着吃,也剩不了多少,张安嘴那么大,一个人都得啃上好几个。
“去去去,就只有这么几个,这几个你给小陈和罗老嫂子那里送去,剩下的还要等几天,以后怕是要给你吃到不想吃为止。”
王芳没有搭理张安,抓起两三个以后,就把篮子递给了张安,让他给陈泽和李明武家里送去。
并不是王芳不想多掰一些,而是因为只有这个几个火候到了,其他的还差点意思,不过估计就在这两天的时间。
“行行行,我这就去送。”
张安有些略微失望,不过也只是有点。
心里打定主意,晚上去给菜地里加点料,让那些玉米明后天就能成熟,就当做提前肥地吧。
提着篮子,张安朝着东篱院子走去,路上没遇到村里人,反而遇到不少东篱院子里的住户。
都是些老太太们,这会儿正成群结伴的聚集在路口,不知道在唠着什么家常。
看来搬到村里的这几个月里,她们已经融入进村里的生活,连村里老太们摆家常的方式都学了个地地道道。
“哎呀,小张来了,你们家这玉米已经能吃了?那正好我去买几根回来炒,最近的菜啊都吃厌了。”
卢老太太在火热的聊天之中很快就看到走来的张安,不过更多的是看到了张安篮子里的玉米棒子。
立马就带头朝着张安围了过来,盯着里面的玉米棒子看。
这个季节玉米棒子还没上市,就连张安家的都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些玩意儿对她们来说可是个新鲜玩意儿。
她们虽然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不过大部分还是要跟村里买。
这个季节的农村,种的蔬菜种类不是很多,所以她们也差不多吃伱了。
正巧看到张安篮子里的玉米棒子,一下子就想买一些来换换菜式。
“你还别说,我家小孙子最喜欢的就是肉沫炒玉米粒了,煮的也爱吃,我得多买一些回家。”
“你们发现没,小张家的这个玉米,光闻着就有股很香的味道,煮熟了怕不是更好吃哦。”
一时间,几个老太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要约着去张安家砍玉米棒子了。
“几位奶奶,你们想要吃可能还得再等两三天,我妈今天看了,能掰的就这么几个,其他的还差点时间。”
张安一脸苦笑,自己都还没得吃呢,哪有多余的卖给这些老太太呢。
“这样啊,那我们就等几天嘛,不过你这里也不少嘞,干脆给我一根吧,我回去多放点辣椒和猪肉,也能炒上一碗。”
老太太们听了张安的话,倒是打消了要去他们家买的想法。
可这主意却是打到了他篮子里这个几根玉米棒子身上。
“几位奶奶诶,要是有多的,我就送你们几根了,不过这是要拿去送我陈爷爷的,实不相瞒,我都没得吃。”
张安悔不该当初,早知道出来的时候,就拿个东西盖着了,这样就不会被别人看到了。
“原来是给陈老头送去的啊,那我们就不跟他抢了,等过几天再去你们家买。”
几位老太一听是给陈泽爷爷送去的,也就没再拦着张安了。
因为他们这堆老头老太太里面,就属陈泽的爷爷年纪最大,都快八十了,比她们这群人还要大上不少年岁。
毕竟人家这么大把年纪,以后还有多少日子谁也说不好,确实不太好跟人家争一争。
“那几位奶奶,你们先唠着,我先过去了。”
总算摆脱了几位老太的围堵,张安赶紧打个招呼走人。
因为这些老太实在太能唠了,张安一个年轻人根本不是她们的对手。
要是再不走,下一个话题被套上了,走不走的掉还真不好说。
来到陈泽家里,张安发现他们家保姆阿姨正在做饭。
“咦,今天我来的还比较准时嘛,正好赶上饭点,李婶今天做的是豆豉鱼吧,这味道太香了。”
张安还没走进屋里,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豆豉香味飘到外面。
陈泽家这个保姆阿姨姓李,是个有大厨艺在身的婶子,做菜非常好吃。
李婶虽然是个农村人,但据说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身厨艺,才被陈泽家里看中,已经被雇了很多年了。
“小安来了,这不是你妈妈昨天给我拿了一斤干豆豉嘛,我闻着很香,就给老人家做一道豆豉鱼了。”
说着,李婶就端着一盘热气腾腾,香气飘飘的豆豉鱼出来。
难怪张安闻着这味道那么熟悉,感情是自家老妈才做的干豆豉。
“那正好,我妈种的糯包谷有几个能吃了,李婶也能给陈爷爷加个菜。”
正好李婶刚收锅,这玉米棒子送来的时机刚刚好。
陈泽家里虽然就只有三个人吃饭,但每顿基本都要四菜一汤。
这是老爷子的习惯,菜量可以少一点,但是四菜一汤是一定要保证的。
“你们家糯包谷长这么快吗?我前几天去的时候才挂红帽啊,没想到这就能吃了。”
李婶经常要去张安家地里摘菜,所以对张安家菜地里的情况算是一清二楚。
有时候她没什么事,还会过去跟王芳一起种种小菜。
而她嘴里的红帽,就是玉米棒子上面的玉米须。
因为刚背上玉米的时候,长出来的玉米须跟红缨丝一样,所以农村人一般都叫做红帽。
通常大家相互交流地里玉米的情况的时候,都会说什么出天,戴红帽来表示玉米的生长阶段。
“也不算快了,今年开春早,我妈下种下的也早。”
跟李婶稍微多说了几句,张安就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