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后,颜路在路上,状似无意地这件事对他说了。
师叔深恨他人将其女视为棋子。
张良心中凛然,他知道师兄这是在告诫他,不要行差就错,师叔人老心不老。
把视角转回秦国,在荀蓁和盖聂离婚后的这段时间里,秦王一直扮演一个知己好友和解语花的角色,没有在荀蓁耳朵边说盖聂的坏话,但是怎么说呢,两个人出去玩时有那么几次会遇到盖聂陪丽姬出来为孩子购置东西。
然后丽姬就想借机把事情对荀蓁说清楚,好挽回二人的“感情”或者“关系”?
荀蓁听完了,她表现得很平静,这大大出乎丽姬的预料,以她的经验,很难理解,她甚至忍不住问,你就不说些什么吗?
还是说,您不信?
荀蓁反问她,信又如何,不信又如何?
丽姬心说,你要是信了以后就能重新与盖聂在一起了,要是不信……
丽姬将腹中孩子作为证据告诉了荀蓁,想要取信她。
荀蓁反应平平,她对丽姬说,每一个选择都将导致一个结果,当你做出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无论你愿不愿意,能不能承受。
师兄,他为了救你和尊夫的孩子,选择与我合离,他与我的夫妻缘分就已经断了。
公孙姑娘,有些事不是你想就可以改变的。
荀蓁说,早在你选择向他求助就该明白的,就像你选择自由,不带面纱,就该明白自己会成为达官贵族追捧的一件玩物。
丽姬面色难看,谁让荀蓁的话不好听呢?
荀蓁想到了魏家庄事件侯老师对他们的教导,先决后择,是为利,先择后决,是为义。
卫庄是前者,师兄是后者,从未变过。
丽姬忍不住,就说,荀姑娘出身鬼谷,难道就看不明白,你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吗?
秦王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偏偏聪慧的你却觉察不出来。
丽姬有感情经历,觉得秦王不对劲,又阴谋论了一把,说她这个事难保不是秦王谋划的。
荀蓁静静地看着她,说,那姑娘不带面纱,现身各国又在谋划什么?
丽姬说,她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好看,师兄他从没有……
荀蓁不说话了,因为她不知道她和丽姬那个才是眼瞎的人。
荀蓁走了,去了魏僚的国尉府开始干活。
荀蓁:对我来说,参与到灭六国的军事计划可比感情有吸引力多了。
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
荀蓁作为国尉长史需要文书上呈秦王。
韩美人来求情,看到荀蓁,面色有异,同为女子,她是王室贵女,又为秦王妃嫔,身份上说着尊贵,却不如对方多矣,哪怕她与盖聂合离了!
可她的本事,才华,一样让秦王离不开她,秦国不愿意放她走,就像非公子一样。
想到韩非,韩美人神色黯然,虽然韩非还活着,可如今的秦王对他已经不再信重,被幽禁府中,再也无法影响秦国的军国大事。
荀蓁知道韩美人是为了韩国而来,没办法堂而皇之手握权力的女子只能通过这种方式。
女子将命运寄托在男子身上,黎民百姓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上层的理智仁心。
但这些都太虚无缥缈了,人的命运,究竟该在哪里?
她想到了父亲荀子的一句话,制天命而用之,
若真的有命运,人能不能把握呢?
……
……
又是一年冬日,咸阳大雪,
这一日,雪停了,正在书房看沙盘舆图的荀蓁就看到秦王走了进来,一身白衣,风雅俊逸,让她想起了他们最开始见面时,似乎一切都没有变。
“王上怎么来了?”荀蓁起身,略有不解。
“兰池宫的梅花开得正好,如今雪方停,正是赏梅的好时节。”
嬴政将窗户打开,荀蓁看到外面的雪已经停了,才恍然,又到了兰池赏梅的时候。
“往年你都去,今年也不能将你丢下。”
每年冬日落雪后,嬴政都会去兰池赏梅,盖聂是他的贴身护卫,自然是一同跟随,至于荀蓁……
一半是因为嬴政对她的信重,一半因为她是盖聂的妻子。
为了避嫌(实际上是掩人耳目)不只是盖聂在,也有魏僚,李斯,蒙恬,蒙毅,王绾,昌平君等人。(类似公司团建)
李斯蒙毅十分明白,他们这些人是为了缓和气氛存在的,毕竟盖聂和荀夫人都在。
荀蓁出门,看到了盖聂,态度一如既往,喊了一声“师兄。”
众人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这段时间以来他们也看明白了,荀夫人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她能在朝中坐稳位置不仅是靠盖聂和魏僚。
在梅林待了一会,魏僚就以受不了寒为由,把师侄一块薅去了暖亭躲懒,丞相隗状一看他找了理由,赶紧跟了过去(外面确实冷,他年纪也不小了,不和外面这群年轻大小伙子比,该溜就溜。),于是三人就这么进了亭中。
对于荀蓁,隗状不敢颐气指使,毕竟秦王未加冠亲政前,这姑娘就曾为秦王效力,任国尉长史后,发挥的作用也有目共睹。
当年荀蓁虽有鬼谷弟子之名,但身为女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让她上任的,虽然有魏僚举荐(王老师发挥了作用),盖聂和秦王担保,也很让人不爽,当然最后荀蓁还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让一群竞争者心服口服。
隗状和魏僚说闲话,荀蓁不好议论,只是在两个老人问到她时,又总是回答地恰到好处,引人深思。
隗状感叹:不愧是鬼谷弟子!
这时,昌平君过来了,看到三人,什么都明白了,打趣了一句,说,“国尉真是照顾荀夫人,寻了这么个好地方也不忘带上她。”
魏僚笑呵呵地,说,我一把年纪,精力比不上你们了,全靠这丫头支撑着呢,我倚重着她,不照顾她又照顾谁?
又说,这丫头脾气秉性也是极好的了,换了别人还不一定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