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王做事,二人定下匡扶天下,重整山河的愿望/志向
对秦王而言是志向,对荀蓁来说,那是她的愿望。
魏僚暂时滚了,毕竟是荀蓁要给秦王干活,而不是他魏僚。
荀蓁一个人留在了咸阳,年少一人,孤苦伶仃(?)地离家,秦王自然就多照顾她些。
秦王:这是知己的待遇!
在新郑的韩非:???
(三)【白驹过隙】
历经成蛟之变,嫪毐之乱,
其中,秦王得知嫪毐和太后的事后,十分愤怒,愤怒后便是冷静,他处置了告密人,让嫪毐放下了戒心。
大正殿中,
秦王和荀蓁见面,宽阔的大殿中,只有秦王一人独坐,荀蓁到时,只见他正轻抚泰阿,
看着这一幕,荀蓁心中却不知为何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哪里看到过。
有点像是交心,最后说起亲人的话题,他问她的过往。
荀蓁说起在云梦山上时的生活,至于父母……
她是选择了一条父母都不希望她走上的一条路。
秦王政神色震动,荀蓁却不以为意,她说,有舍才有得,想要得到什么,就要舍弃什么,这个道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
她始终是这么做得。
秦王没说什么安慰或者承诺的话,他只是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他们一定会完成那个从古至今未曾有过的伟大壮举!
那么,在此之前,太后和嫪毐,就是他必须要除去的绊脚石。
荀蓁率兵参与平定了嫪毐发动的咸阳之战,得以封爵。
秦王政加冠亲政后,也给了荀蓁这个心腹知己应有的地位。
在秦王亲政后不久,楚王薨了,春申君被李园所杀,荀蓁趁机提出将荀卿请到秦国来,并提出,自己愿往楚国。
考虑到收益,秦王政同意了,
荀子是没有想过儿子居然对他说谎了,
荀蓁说服荀子,以理晓之,以情动之,荀子被打动了。
大概是荀蓁说她放弃了做女儿,妻子,以及母亲的权利,
以及身为人女,她想实现父亲的愿望,
(当然了,春申君倒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荀子跟着女儿去了秦国,当然,荀茂还是被训了一顿。
荀子入秦,秦王以其为兰池学宫祭酒,
荀子来了秦国后,结合秦国本土环境,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大力发展各级教育事业,为将来的统一战争的后勤以及战后修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顺便说一句,虽然荀蓁没有完全恢复记忆,但她对秦王政应该是有补偿心理在的,就像她对荀子一样。
但两者的区别是,她对秦王政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嬴政,嗯,如果是嬴政来到这个世界,他一定会对另一个自己好,所以大概是一种另类的爱屋及乌。
秦王政十年,丽姬的美名逐渐流传各国,声名炽盛,令诸多王侯都为之心动。
荀子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他是心惊肉跳的,这一刻他庆幸,女儿不是公孙丽。
后来临终前荀子说,“我怨过王渝,以及你母亲,但那一刻,我必须承认,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
拥有绝世美貌,要么就隐居不出,或者毁掉容貌,若这两者都做不到,那就只能依靠外力,通过权力保障。
没有才能的女子攀附君王,有才能的……
就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丽姬的事情出来后,荀子还是有点微词的,不过仅限于对女儿说。
荀子略带讽刺,大概是,这样的秦王,
荀蓁说他不是一个好人,
但他能完成那些好人完不成的,
世间安得双全法?
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舍弃什么,
荀子不说话了,他闭上了眼,
因为他知道女儿舍弃了什么,
不过,很快秦王就用郑国的事让荀子重新对他树立起了信心。
荀子:虽然秦王人不咋地,但当君王当的很好,不过幸好他不是我女婿。
公孙羽:我怀疑你在指桑骂槐。
大概有了荀子的相助,在收拢人心方面,秦国做的很是顺利。
另外,魏僚给师侄送自己的书,被蒙恬逮到,然后顺理成章地被留下来,和荀子一样并列秦国两大吉祥物(能干活的那种。)
………………………………
丽姬生下孩子,取名为天明,秦王对其爱屋及乌,有一次魏僚还看见过天明,然后嘛……
魏僚表示:这孩子不怎么像秦王啊!
当然啦,这话他只在心里说说,他不会给自己还有师侄找麻烦,这秦王都把别人的儿子当成自己的了,鬼知道他能为公孙丽这个女人再干出什么事来。
自古君臣相得最难,他骨头一大把了,不怎么在乎这个,可蓁儿不一样!
他的未来那样广阔,决不能折在后宫妇人的一张嘴上!
魏僚确实对丽姬没啥怜香惜玉之心,尤其是在仔细听完了她出名的前因后果,连怜惜都没了。
魏僚:人长得倒是好看,可惜不长脑子啊!
我师侄那是眼瞎分不清美丑,可你公孙丽还分不清美丑?出个门大摇大摆,还要唱首歌,生怕别人看不到你是不是?
联想到自家师侄每次下山都严防死守,甚至在没有确立志向前一度尝试过在自己的脸上来一刀,魏僚就觉得,丽姬未免有些不知道居安思危。
所以借丽姬之力什么的,魏僚是完全没替师侄想过,他的直觉告诉他,要是真的和公孙丽扯上关系,早晚有一天他们要栽。
魏僚:再一次感谢赵太后对秦王的心灵伤害,感谢韩非写的八奸,感谢荀子教出来韩非这么个徒弟。
所以即使王渝以鬼谷子的身份出现后,两方的关系依旧不咸不淡。
对此,过于秦王有过好奇,但是魏僚解释了一句,大概是,他老师前任鬼谷子弟子挺多的,所以关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