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念遥这夜勉强入睡。
第二日醒来后,小榻上已没有谢久淮的身影。
姜念遥起身更衣,侯在外间的婢女立刻前来服侍。她示意婢女不必近前,又遣她去了外间侯着。
自从三年前那一遭后,姜念遥不再习惯身边留着旁人伺候。
她换好衣服,又洗漱过,这才问谢久淮的去处。
“二郎君刚过寅时便去了习武场,这还没有回来。”侯在外间的一个婢女答道。
姜念遥看过去,又问站在那里的两个婢女:“你们叫什么名字。”
“奴婢名叫惜竹。”
“奴婢名叫念竹。”
两人一前一后答道。
姜念遥将这两个名字记下,看到她们二人,她不免想起自小跟着她的山风和月莹。
山风和月莹两人都被留在了姜家,现在应是在服侍祖母,这是母亲的意思,因此姜念遥另带了两个婢女。
毕竟她还不知定远侯府将来的境况如何。
姜念遥虽自从十七岁后就未在京中世家的宴会上露过面,但自幼聪颖,家中又有个能热衷四处收集消息的妹妹,自然清楚京中各世家的事。
皇帝为定远侯府赐下这桩婚事,是为了将谢久淮牵制在京中,但用意不只是如此。
谢久淮久居在北地,又一直没有婚配,有军将想要拉拢定远侯,双方手握兵权,皇帝自然无法放心。
定远侯府也明白这点,这才让侯夫人特意去找皇后求了桩婚事,只说儿子谢久淮到了年纪,却一直没有婚配。
侯夫人的话音间吐露出定远侯府并未有与其他将军侯门结亲的打算。
手握兵权的将军,或是京中手握权力的高官,定远侯府都不能与之结亲。
定远侯府听话,皇帝自然省心,他也是为谢久淮的婚事上了心,没随意选人,而是从京中贵胄里家世清白的贵女中选了安国公府嫡女姜念遥。
安国公是当今皇后的舅舅,姜念遥是当今皇后的表妹,身份尊贵,与姜家结亲,定远侯府没别的话可说。
而安国公是闲云野鹤一样的人物,平日最爱吟诗弄词,与京中官员交往不深。
国公与夫人当年成亲后一直没能有子嗣,便从家族的旁支选了个孩子过继过来,起名为姜知远。后来国公与夫人又生了两个孩子,便是姜念遥和妹妹姜欣媛。
姜知远年幼时聪颖稳重,但十岁时在冰上玩耍意外坠入河中,此后身子病弱,甚至常常吐血,往后国公府的日子还不知会怎样。
此为皇帝赐婚的用意之二。
至于第三个用意。
姜念遥在心中微微叹气。
三年前在北狄的军营中,她听闻了一些本朝秘事。
皇帝正值而立之年已立太子,是因着他患有不治之症,太子正是皇后所出的大殿下,也是皇帝陛下如今唯一的皇子,如今才五岁。
若是将来陛下驾鹤西去,太子即位,北面有北狄虎视眈眈,南面还有不时跨海来骚扰的敌寇,朝中并不稳定,皇帝陛下总该为这王朝的未来打算。
用定北侯谢家来对付北狄,北地暂时安稳,但也要提防势力日益增大的谢家。
立了当朝太子,但也得注意着皇后的母族,免得再蹈了前朝的覆辙。
只是这算是妄议宫里的事,此话姜念遥只能在心里想,不能与外人道。
赐婚前一日,母亲去宫中见了皇后,也是提起姜念遥还未有婚配,京中世家子弟一时间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日话才说完,第二日便从宫里来了赐婚的旨意。
国公府的颓势显而易见,而定远侯府这些年正是鼎盛的时候,故而姜念遥的父母对这桩婚事很是满意。
姜念遥能看明白的,谢家人也能看明白。但她的父母还没有看明白。
定远侯府与国公府往后如何,还说不准呢。
姜念遥又想起自己得知赐婚旨意的那一天。
自从十七岁后从北地冒死回到京中后,姜念遥总是称病不去京中世家的宴会,也很少在京中露面,那时她心如死灰,家里也不敢硬是强迫她做什么事。
只是时间久了,父母心里难免着急,从母亲看来,这婚事还是她去宫中求来的。
若说姜念遥心中没有丝毫埋怨,那是假话。
可没想到,她竟因着这桩婚事阴差阳错重新见到了江不回。
这桩婚事是福是祸,得走下去才知道。
但在姜念遥面前摆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的新婚夫君似乎并不待见她。
成婚第二日早晨,按照礼节她该去与夫君一起去见公婆,但谢久淮一早便去了习武场,到现在还没回来。
姜念遥起身,让惜竹和念竹带着她去府中的习武场看看,这才第一日,她总不能一上来就将与谢久淮的关系弄僵。
没曾想她正迈出院门,便看到谢久淮从不远处快走过来,一直走到她面前才停下,身后还跟着谢清韵,因为谢久淮走得太快她跟不上,一路上她小腿使劲倒腾着使劲小跑才跟过来。
谢久淮显然是沐浴过,脸色有些冷,但口中所说的话倒是比昨晚正常些:“走吧,去用朝食。”
他身后谢清韵终于小跑过来,站稳后用手帕擦擦额间的汗,然后牵住姜念遥的手,仰头看着她:“对呀对呀,阿嫂,我们去用朝食。”
说完,这兄妹俩对视,谢清韵对着阿兄瘪瘪嘴表达不满,谢久淮自知理亏地移开目光。
他前一日才回京中,这些年过惯了北地的日子,今日摸黑醒来只觉得一整日没练武不习惯,早忘了仍睡在屋中的姜念遥,更别提还有早上一起用朝食的事。
还是早上谢清韵急匆匆去习武场找他,他才想起昨日自己已经成婚的事。
三人并排往前走,谢清韵牵着姜念遥的手,很乖巧地问姜念遥是否有忌口的东西。
问过后,又说道:“阿兄从没在京中和我们一起用朝食,以后又有阿嫂和我们一起,韵儿可开心了。”
谢清韵性子活泼,对姜念遥又格外热情,一看到她,姜念遥心中便喜悦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