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离开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沈渊、冯子归等人依旧牢牢地看住了宋允知,并且出于对允哥儿一向口不择言的担心,还先于他一步回道:“此事关系重大,容学生等禀报三皇子与陈大人后再议。"
二王子似笑非笑地望着这群人,知道他们警惕,但是看他们惧怕成这样,还是觉得夏国都是废物,实在是不堪一击。口舌上的争锋无用,待他们去了北戎,便会知道两国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二王子抬了抬下巴,冲宋允知道:“本殿会派人递交国书给夏国皇帝,燕国邀请你们去了,等到北戎相邀总不至于一口回绝吧。’说完,二王子便带人离开了。
冯子归一肚子不痛快地看着这些人走远:“得意什么?也不见得他在北戎多有能耐。”
什么意思,有内幕?
这话招起了宋允知的好奇心,他只知道这位王子排行老二,其他的却一概不知,没想到冯子归这个浓眉大眼的倒是挺会打听,宋允知当即抱住冯子归的腿,要听内情。
“好了好了,别扒了。”冯子归架不住允哥儿闹腾,将他从腿上揭下来后,只能将他打听到的那点消息全都吐出来。这位二王子虽然排行考前,但是母族低微,从小便依附于大王子这一派,唯大王子马首是瞻。北戎大汗膝下王子不少,但是能站稳脚跟的也就大王子跟四王子,至于其他人,大多都是默默站队或者放弃争夺。北戎也不算重视燕国,否则也不会只派了二王子过来。这人如今在他们面前挺嚣张的,但是真到了北戎大汗跟前,却说不上几句话。不过从这一人便可管中窥豹,北戎王族对他们夏国一直瞧不上,
甚至都不愿意装一下,实在可恶。
宋允知疑惑:“那他还邀请我们去北戎?”
冯子归狠狠揉了一下允哥儿的脸蛋:“这事儿只怕不是他的意思,说不定是那位大王子的意思。"
但对方既然都开口了,自己这一行多半是要给点面子的,他们的确跟燕国有了合作,但也不适合跟北戎彻底翻脸。宋允知见冯子归处挖不倒什么有用的消息,立马抛下他,重新走到沈渊跟前,牵着沈渊的手一道回去。
他更喜欢长得好看还包容的沈渊。
冯子归愣了片刻,随即恼羞成怒地咆哮起来,这个小兔崽子,用过就扔,真是气死人了!
三皇子等人在宫中待了好几个时辰,
等到第
二日天一亮,
又马不
停蹄地进宫议事。
宋允知跑去找他先生却连人影都没看见,一般的事,昨儿就已经敲定好了,今日还去商议,肯定不是为了通商这种事。午后,等到陈素等人从王宫回来,宋允知还特意打量了一下他们的表情,三皇子就不说了,他是遮不住情绪的,走到时都还咧着嘴笑,生怕旁人不知道他有多高兴似的;就连他先生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都挂着如释重负的浅笑。
宋允知迎上去问安。
陈素心情大好地将他抱了起来,态度亲切又温柔:“允哥儿今儿可有胡闹?''
宋允知受宠若惊,先生竟然抱他!他是有点重量的,平时趴在先生怀里都被嫌弃重,今儿竟然主动抱他了,这是有多高兴?"今日一直乖乖的,不曾闹事。”宋允知回道。陈素今儿看允哥儿怎么看怎么顺眼,也忘了自己昨儿还想揍他来着,兴冲冲地抱着弟子准备走回去。不料刚两步,陈素便撑不住了,双手也有些微颤,他赶忙停下,故作淡然地重新将弟子放了下去。他这小弟子,也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怎么重成这样?下次还是不要抱了,免得下不来台。
陈素咳了一声,开始倒打一耙:“这么大人了,还是该自己走路,总要先生抱像什么话?"
宋允知:“?
不是先生非要抱他的吗?
然而不等他理论,先生便已经转身离开了,看背影还有些慌不择路的意味。
宋允知没再去闹他先生,而是摸着下巴,扮作大人模样,一脸深沉地扫视四周。
燕国虽然看着窝囊,但实则比夏国强悍多了。他们想谈的,肯定不止是茶马互市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军政,尤其是对北戎的态度。两国显然已经达成了初步合作,譬如北戎一旦跟一国开战,另一国便得无条件支援等等.....宋允知虽然没有参与,但是据他猜测,应该也就这些了。很好,两国合作的话,北戎的气焰便不会那么嚣张了,更不会动辄用兵,那他日后在夏国搞事也就不用再束手束脚了。三皇子抱着胳膊站在宋允知跟前:“想什么呢?”宋允知扬起头,熟稔地转移话题:“北戎二王子邀请咱们访北戎,此事你可听说了?“
三皇子立马高兴不起来了。
他昨儿晚上就听说了,但是时辰太晚,顾不上跟陈大人商量。
日一早又进了王宫议事,险些将这等大事给忘了。三皇子顾不上跟宋允知闲扯,几步追上陈素。这里头没有一件是宋允知能做主的事,他跟着来燕国就是为了凑热闹、长见识。阿赫玛大汗的寿宴虽然过去了,但是武都境内的热闹却丝毫不减。宋允知约着沈渊等人四处闲逛,置办了不少土仪。燕国这边许多东西宋允知见都没见过,若不是他们随行的马车不够装,宋允知真恨不得将这些东西全都买几份回去。这一路带着也麻烦,若是有后世的快递就好了。这事儿也就只能想想,在别国境内是不可能了,日后等夏国富裕起来,将各处的路重修一遍的话,倒是可以试一试。
宋允知他们这边玩得乐不思蜀,武都国子监的学子们却过得痛不欲生。
这场考试来得猝不及防,多的是人没有准备好,于是等到成绩下来后,那叫一个惨烈。
从前国子监几乎没有什么考试,即便考了也不过做做样子,唯独这次不同。先生们不仅将学生的名次列出来贴在国子监门前,更请了各家家长入国子监,当中点评诸考生的卷子,考得好的学子要夸奖,考得差的,自然需严厉批评。
这些家长在燕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的甚至在衙门里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可这些说一不二的官员们到了国子监后,大多还是得挨批。
武都国子监的先生们得了阿赫玛大汗的叮嘱,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