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一路躲进小巷,那刺客从怀中拿出方才夺走的东西,另一人便点起火折子。
火光映照书信上的字迹,有清晰,有模糊。
菀娘如晤:
今写此书以慰,吾作此书之时,大事将成,叹世事多艰,泪珠与笔墨俱下。
汝伴吾良久,多年隐忍,终守得云开雾散。待此事……
刺客快速扫过书信,瞳孔一怔,这不是证据!
他气恼,欲将其放在火折子上烧毁。
万籁俱寂之际,妖风吹来,吹灭了火光和信上刚沾染的微火。
刺客听见细微地声响,同时看去,是她!
琳琅手持苍松,人影清瘦,站在黑夜里,看不清神色喜怒。
没有一句废话,一场长达半刻钟的屠杀开场。
刺客被她一人围堵在巷弄中无法抽身逃跑,只得被动接招。
即使三人成阵行,也无法在琳琅手中讨得好。
长达半刻钟,因为琳琅并没有直接选择抹了他们的脖子结束战斗,而是在他们的身上留下数道剑痕。
最后没意思了,便杀死了。
哦,用的是他们的重剑,也是贯穿他们胸膛,留下血淋淋的洞。
因为琳琅很不满他们的做法,竟然当着她的面杀了郑德源。
这样,会显得她很无能。
她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书信,烧掉了一角,但还好,没被脏东西玷污。
琳琅收苍松入鞘,转身朝着原路返回。
只见顾青玉的月白色的袍底沾上稀稀疏疏的血迹,宛若盛开的彼岸花,静默地站在郑德源死去地方,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郑德源的尸身早就被收殓走,只留下一滩血迹,护卫们留给他一小片空间,微弱的灯光在他身后,那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谁也不敢打扰。
琳琅看着有些莫名的刺眼。
她上去打破他了他的孤寂。
她没有那么多的道德感,所以他完全可以归咎于是她的错,“是我没有救下他,人已经杀了,东西也找回来了。”
琳琅胡乱的将那封书信塞在他手里,想让他好过点,她没看过。
顾青玉略微抬眸,见她好好的站在他面前,才说了一句:“以后别去追人了。”
他也会看不见。
琳琅不知是责怪她的擅自行动,还是关心。
太隐晦了,她猜不出。
顾青玉展开信件,看过后又小心合上,收在怀中。
果然如此。
那封检举信就是郑德源所写,他匿名的原因很显然,一是不能完全的信任蔡正,二则是为了亲眷,害怕在暴露之后引来杀身之祸。
他所做了这么多,从来没有想过居功升官,只想在揭露恶行之后能够保全家人的平安,不被贼人报复,甚至是让自己揽上“失察”的罪名。
按照他的计划,他会被安上罪名,但罪不至死。
他会离开他最初怀着满腔热血来到的官场,或贬官或流放,但他还有机会活着回家,与家人团聚。
所以他写下这封信,是想要告诉妻子儿女,待一切尘埃落定,他们终会在一起。
即使有些事情事与愿违,在死前的最后一刻,他甚至还“反击”了,让来杀他的刺客误以为家书是证物,用力抛出。
让刺客误以为拿到了证物,可真正的证物被他牢牢护在心口,交予朝廷派下来的钦差大臣手中。
一切会大白,只是他不在了。
很快,顾青玉从低沉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他不允许自己再停留太久。
疑点仍旧存在。
例如,刺客是如何得知郑德源手中有证物,常县令闭门不出,只能偷偷传下小纸条告知此事。
他一回头,裴裔已经从县里调来守卫,长街在火把的照耀下通明,所有人静候他的施令。
动静很大,惊醒了已经睡着的许多人,他们知晓出了事,都不敢开门窥探。
顾青玉率领着上百号人去了常县令的府里,现在,他心底已经有了事情经过的雏形。
琳琅悄声翻进了常府,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她已经猜到了。
她打开府邸大门,守卫鱼贯而入,照亮了整座悄然被屠的常府。
第一个看见的便是递信的老管家,一剑穿心。
丫鬟、小厮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花圃上,嘴上都被塞了布,无法发出惨叫声。
他们找到了常县令一家的尸首,还有常县令藏起的书信。
所有事情都串起来了。
常县令知晓郑德源的所有事,但他更多的选择是明哲保身,他可以放任郑德源在岑江与商贩们交好,为他引荐米商林大海,让他以整个岑江作为布局,这是暗棋。
郑德源再以小人之资入局,瞒过齐适与背后之人的视线,连同营建处工人一起拉他们入局,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查到真相。
这只是因为他的良知,一个作为百姓的“父母官”的良知,可再多的事情,他做不得了。
譬如现在,他还是被找上了,刺客以全府性命做了要挟,让他说出证物所在,他也试图顽强地坚守。
可往日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在身边断了气,他妥协了,说出了郑德源。
但最后却还是叫老管家偷偷冒死送出了信,不是救自己,而是救郑德源。
但他们发现了老管家的行为,提前杀了他们。
即使没有传递出消息,常县令知晓此事,也不会放过他们,只有死人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所以,他们都死了,有些人的血甚至还是温热。
总是晚了一步。
裴裔全脸通红,捏紧拳头,愤道:“大人,我们锁城门,将他们抓出来吧!”
顾青玉却道:“不能锁。”
不能锁城门,岑江地大人稀,这如同将恶狼扔进羊窝,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死去的人是谁。
只要他们在此,岑江就不能安宁下来,所以必须开城门,放虎归山,让刺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