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想过,那样的惨状会是怎样?&34;
&34;皇上,事情还没糟糕到那份上吧。&34;
&34;翻翻历史书,历代王朝换届时,那惨状多么相似。”
“好好想想,别让历史的悲剧再重演了。&34;
朱由校的话,沉甸甸的,带着警示。
“陛下”,张维贤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害怕。
“就算皇朝更替,百姓十不存一,也还能盼着勉强活下去。”
但是,张维贤和李成龙听了这话,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意思是不是说,怀成的局面反而成了好事,值得拍手叫好?
“改朝换代,朕的朱家首当其冲,而英国公,张家是大明历代传承的贵族,新皇朝还会给你们留位置吗?”
“朝廷的位置就那么几个,新皇朝自然要安排自己的心腹,哪会留空位给别人?”
“那些拼上性命追求变革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为了保住你们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种空话,你们也能信?”
张维贤冷汗直冒,“陛下,只要大明不倒,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要想保住大明不衰败,就得先解决燃眉之急,就是钱财粮食短缺的问题。”
“多收税,充实国库,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可是那些官员和乡绅,不肯交商业税,还逃避农田赋税,想方设法把这些负担转嫁给老百姓。”
“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这样下去,他们只能反抗了。”
“陛下,向士绅征收银两就行。” 李成龙虽然粗犷,但也明白这样做会让大明陷入绝境。
“朕身居皇宫深处,只好借魏忠贤之手来缓解眼前危机,结果还被人猜疑。”
“如果大规模征税,他们会怎么应对?”
“如果他们不同意,金银又怎么能到手?”
李成龙心惊肉跳,暗自思量,竟然有人敢弑君?
“如果他们不给,朕就釜底抽薪,聚集那些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百姓,拿回被他们夺走的。”
“他们能抢,朕为什么不可以?”
“不管是恶霸豪绅,还是清朝的八旗子弟,都要从他们那拿回来。”
张维贤心里苦笑,陛下不都早在做抢夺的事吗?
魏忠贤就是很好的例子。
可惜我们英国公府几代积累的财富,陛下一句话,就没了大半。
家族不振,才不得不舍财保命。
李成龙越来越清楚,这位陛下行事并不按常理出牌。
“孙传庭虽然暂时平定了陕西北部,但因为粮草跟不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更大的叛乱就要来了。”
“土地都在士绅手里,百姓连立锥之地都没有。那就得多买地,从满清手中抢回来,夺回辽东。”
李成龙暗自琢磨,谁不想夺?
以前在东江镇时,尝试多次,但清军的铁骑难以抵挡。
“与其等着百姓因为饥饿再次起来闹事,我们汉族人自相残杀,损耗国家的根本,不如把祸水引向外。”
“我们朝廷出钱出粮,训练百姓,配上武器,去辽东屯田,跟满清周旋,朕想看看满清的忍耐力,也想看看,大明民族的血性还在不在。”
“朕不打算筑城,把建城的钱用来壮大民团,年轻人当墙,老兵做骨干,再加上像西山大营那样的步兵作为支撑,步步紧逼,看谁能撑得住。”
“如果这样还灭不了满清,大明元气大伤而满清依然存在,那就是天意如此,朕也只能认命了。”
“如果满清挡不住,大明每前进一尺,他们的力量就会削弱一分,此消彼长,辽东光复,拯救无数苍生。”
“如果土地还不够,朕可以考虑南洋,再去征战。”
张维贤和李成龙听了,内心震撼不已。
陛下的话里行间,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如果真的能坚持到底,满清恐怕是在劫难逃了。
“满清的骑兵确实勇猛,但他们人口稀少,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大家都知道。”
李成龙接着说,“如果既能平定内乱,又能拖垮满清,即便花费巨大,牺牲惨重,也是值得的。如果这个计划可行,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张维贤深沉地说:“如果这样做真的能稳定国家,我当然会全力支持,只是担心需要的钱和粮食实在太多了。”
说到这里,心里不由得一紧,那可是英国公府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一半家产,心疼的感觉,都快写在脸上了。
“钱财不够,自然要去想办法筹措。”
朱由校说这话时,语气坚定,好像这事轻而易举就能办到。
李成龙听了,心里七上八下的,暗自琢磨自己家底还不够厚,怕是会被牵连进去。
但转念一想,自己钱包那么瘪,估计天子也不会把他算进计划里。
接着,朱由校又说:“张阁老,京城军营的事,朕心里也难受,既然英国公府都能拿出一半家产,那些在军营里得了好处的贵族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朕得公平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
说到这,张维贤和李成龙才见识到天子的手腕,把筹钱这事儿说得正义满满,仿佛非做不可。
两人虽然觉得没毛病,但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张维贤想了想,心情稍微缓和了点,要是大家都分担这份责任,自己的痛苦或许就能减轻些。
这时,朱由校又开口:“张阁老跟这些人熟,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让那些贵族们贡献出该出的钱和粮食,数额你来定,也由你一起收上来。”
张维贤一听,感觉自己被推到了风头浪尖,断别人的财路,就跟要人命差不多。
这么干,英国公府的怨气恐怕会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朱由校似乎看穿了他的忧虑,安慰道:
“张阁老别担心,朕就是你的坚强后盾。谁敢不服从,就是跟我们作对,朕想毛阁老也会全力支持的,毛阁老,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