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见到王成柱就问:
“柱子你他娘的,成天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一炮三发你会不?”
“我是不会,以前一发都要省着用,哪敢想这个,一炮三发你听有人会吗?”王成柱很疑惑。
“程瞎子那里就有一个,给他牛气的。”李云龙还不服气。
“这个人是不是姓赵?”王成柱眼前一亮。
“我怎么知道?一个排长而已,还入不了我的法眼。没问那么多。”
“还一个排长?还而已?全军除了总部,就没炮兵连。这人全军只听说过一个,我的迫击炮技术就是跟他学的。 那就是我师傅。我在他手下算最差的。他要在,我这个营长是没脸当了。”
“这么严重?”李云龙不淡定了。
“你就问他,这个人是不是姓赵吧,如果方便,我最好能见他一下。”柱子认真道。
有空的时候,李云龙和程瞎子聊天,旁敲侧击,装作无意中问起,那排长贵姓?
还真是,姓赵。
这下王成柱坚决不干了。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时期,赵连章将迫击炮研发出了各种用途,成为了敌人十分忌惮的存在,被我军战士冠以“炮神”的称号。
他的迫击炮技术究竟有多“神”?
让他真正名声大噪的是大渡河前的三发炮弹,成功地让长征红军化险为夷。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围剿,红军被迫开启长征。
1935年5月,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损兵折将,仅剩三万余人。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抵达了大渡河边。
眼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对岸则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背后是追兵,红军似乎陷入了绝境。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时刻,刘伯承首长下令炮兵赵连章进行炮火支援。
然而,由于前期战斗的损耗,迫击炮几乎损失殆尽,炮弹也仅剩下三发。
正是这三发炮弹,成为了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
赵连章清楚,每一发炮弹都关乎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在没有炮架的情况下,他靠着坚毅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单手扶着迫击炮管,冷静地发出了第一炮。
这一炮准确命中敌军阵地,为“十七勇士”争取到了宝贵的登陆和展开时间。
尽管对岸的国民党军队火力猛烈,但赵连章丝毫不乱,
调整射击距离后,
“轰!”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精准的命中了对岸正在疯狂倾泻子弹的机枪点。
赵连章在轻微调距后,再一次发射了第二炮。
这一炮直接击中了国民党的又一个火力点。
敌军此时正集结冲锋队形欲消灭“十七勇士”。
赵连章调转炮头,发射了第三发炮弹。
这第三发的炮弹精准地落入了国民党部队的冲锋队中心,打得敌军血肉横飞,急忙狼狈逃窜的他们并不知道,共军仅有这三发炮弹。
机不可失,“十七勇士”一看敌军溃败,立刻冲上去占领了滩头阵地。红军也开始快速强渡大渡河,很快便顺利渡过大渡河,成功化险为夷!
这才只是开始,还有一次,赵连章为减少部队伤亡,决定铤而走险,他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却充满智慧的决定——将迫击炮炮口调至接近垂直的角度发射炮弹。
当时的情况危急,日军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阵地给赵章成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突破敌人的防线,赵连章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战术。
他将三门迫击炮摆开,亲自上阵,命令炮兵只负责递送炮弹,而他自己则在短短六分钟内发射了240发炮弹。
这一举动不仅刷新了世界迫击炮炮口射角的纪录,同时也打破了最大射速的记录。
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885度的射角几乎是垂直发射,一旦风向突变,炮弹就可能直接落在发射者自己的头上。
但赵连章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炮兵技术的深刻理解,成功地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他的英勇举动为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也为胜利铺平了道路。
在如此密集猛烈的炮火覆盖下,日军的机枪和火力点纷纷被炸瘫痪。
我军趁着敌人暂时失去还手之力的时机,发起了进攻,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日军。
战斗结束后,日军战俘回忆起这场战斗时说道:
“当时只看到漫天遍地的炮弹袭来,部队死伤惨重,所有机枪阵地都瘫痪了。”
“嘶。”
李云龙不淡定了,王弟仁也不淡定了。
要知道,解放军的大炮兵主义与生俱来,穷则精确打击,达则火力覆盖。这个人一定要留下,否则,这教导团也没脸干了。
在一个硝烟弥漫的早晨,李云龙将程瞎子带到实弹射击场。
开讲射击技巧的训练,从装填速度到射程计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接着话锋一转,
“但是,你现在是团长,这些自有基层战士操心。作为指挥员,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小兵,你重点要学会掌握战场态势,炮火引导。”
开始总是艰难的,尤其是第一次接触这样新型的武器,程瞎子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但每一个被炮弹震耳欲聋的瞬间,都是他成长的脚印。
李云龙鼓励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调整策略,再次尝试。
经过数次刻苦训练,程瞎子终于能够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引导炮火准确地打击目标。
程瞎子一步步成为指挥高手,自己心中无比欣慰。
最后李云龙亮出了白牙。
“这无人机好用吧?我可以给你十个,只换你一个排长。”李云龙开始诱惑。
“哪个排长?”程瞎子很警惕,本能就觉得对方不安好心。
“炮兵排赵排长。”李云龙很肯定。
“不行,我说你这么假好心,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