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道德经之解读> 第一章 道的本质与宇宙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道的本质与宇宙观(1 / 4)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这一句话,其实已经概括了整部《道德经》的精髓,只是大家读不懂而已。这句话里的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原理、真相,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个“道”字,是说的意思,即“用言语来表达、来说明”的意思。第三个“道”,指的是老子所发现的那个宇宙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总法则、总原理、总真相,是特指,不是泛指。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来说明的那个“道”,它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换句话说,我们人类用语言所表述出来的那个“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都只是局部的、片面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

为什么我们人类用语言所表述出来的那个“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呢?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是有缺陷的。这个局限性、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本身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是人为设定的符号系统,是主观的,而“道”是客观的,用主观的语言去描述、去说明客观的“道”,怎么可能完全准确呢?第二,语言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描述有限的事物,而“道”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的“道”,怎么可能完全准确呢?第三,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道”是永恒不变的,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去描述永恒不变的“道”,怎么可能完全准确呢?第四,语言本身是有歧义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下对同一个词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用语言所表述出来的那个“道”,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境下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怎么可能有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呢?

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其实是对整部《道德经》的一个总括,是对整部《道德经》所要阐述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的一个总括。整部《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多字,其实都是在阐述这个“道”,都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侧面来揭示这个“道”。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老子也无法完全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述这个“道”,因此,他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即: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那个“道”,它不是永恒的、终极的真理、规律、原理、真相。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其实是对上一句话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这里的“名”,指的是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来命名的那个“道”,它也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换句话说,我们人类用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来命名的那个“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都只是局部的、片面的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因为,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同样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是人为设定的符号系统,是主观的,而“道”是客观的,用主观的名称、概念、定义、标签等来命名客观的“道”,怎么可能完全准确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是老子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和描述。这里的“无”,指的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也就是“道”的本体。这里的“有”,指的是有形有象、有声有臭、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宇宙万物,也就是“道”的显现、作用、结果、产物。这句话的意思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道),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无”,它是天地的开始;有形有象、有声有臭、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宇宙万物(道的作用、结果、产物),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有”,它是万物的根源、母体。换句话说,“无”是宇宙的本体,“有”是宇宙的显现、作用、结果、产物,“无”和“有”都是“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描述和命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是老子教给我们观察、体悟“道”的方法。这里的“常无”,指的是要常常保持“无”的心态、境界、状态,即要常常保持清空、开放、接纳、无执、无着、无我、无为的心态、境界、状态。这里的“常有”,指的是要常常保持“有”的心态、境界、状态,即要常常保持关注、观察、分析、研究、思考、实践的心态、境界、状态。这里的“妙”,指的是“道”的深奥、微妙、神奇、不可思议之处。这里的“徼”,指的是“道”的边际、界限、范围、规律、特征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常常保持“无”的心态、境界、状态,就可以观察到“道”的深奥、微妙、神奇、不可思议之处;我们常常保持“有”的心态、境界、状态,就可以观察到“道”的边际、界限、范围、规律、特征等。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保持清空、开放、接纳、无执、无着、无我、无为的心态、境界、状态,就可以体悟到“道”的真理、真相、原理、规律等;我们常常保持关注、观察、分析、研究、思考、实践的心态、境界、状态,就可以认识到“道”的表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