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词是因为现在的习惯。
虽然现在习惯性用“他”代表男性,但这个是不可能完全真正代表男性的,因为这个是“人”字旁,代表的只能是“人”,最多会再加上事物的描述。
因此,本文若是出现此方世界人称呼女子为“ta·他”,文字显示也是他,并非失误,而是正常的发展。(第三人称的发音都是ta,其实是没差别的,不存在故意搞错,“他”确实可以指女子。)
三人来到此方世界,在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之后,除了日常交流之外,三人平时用的第三人称也是“他·ta”,只不过由于三人的习惯,在写到三人的相关场面的时候,用名字比较麻烦,所以在文中除了用名字,还会用到“他”与“她”。(外语能分清是因为he表男性,she表女性,但两个词语都有它的意思。华夏则是象形文字。)
⑤:公子。此方界对于青少年的称呼,不分性别。此方世界并未有只称男子为公子的说法,无论男子与女子都称公子,这里常说的是“男公子”和“女公子。”
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女性并非不能称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⑥:【妳。】多音字,发音为“ni”与“nai”,ni:在我国惯用繁体字地区(港澳台),为只用于女性的第二人称。nai:同“奶”。
与“''你”的区别:“你”为标准的第二人称,不分性别,“妳”字专指女性。(大陆地区,二者已合并。)
*
【“她”字的出现,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经常就有人说,“他们”可以代表一群人或者一群男人,但是如果用“她们”就一定是一群女人,用来沾沾自喜。
当时看到这个想法挺无语的,因为不管社会上的习惯如何,“他”这个字从始至终就不可能完全只代表男性,华夏的文字为象形文字,即便是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的简化,也都保留了基本的象征。
第三人称为ta,“他”这个字是最明显的人字旁,就表明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代指男性。其实是女性赚了,得到了一个一眼看去就可以看出来的代词。
华夏文字基本都是象形字,同时一个字会有两种或多种意思。例如【“子”】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那些古早文献当中出现生子,其实最简单的意思是生下了「婴儿」,或者是代表某位人物的伴侣。例如山海经中:“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ao」生炎居。”在这里子代表的是女子,即赤水之子。」
在各个文中,大多的理解是男孩(例如常说的一子一女,在这种情况下的话是一男一女),但其实这个字代表的是孩子,比如男孩,女孩,子这个字是可以代表女孩的。(默认为男性主要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古代的男性继承制。但这个字在子女组合的话会代表男性,单独拿出来的话,仍然为代指男性和女性。即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女子也同样可以被称之为公子,谓女公子。后来,女性的称呼才出现其他。)
以及另一种常说的一儿一女。儿这个字,单独发音说出来也是可以理解成女孩,再比如带有儿化音的孩儿,都是不分性别的。包括双生子,也是不分性别的。姐弟、兄妹、一女一男、一男一女这些词组放上去,是更加准确的区分。
华夏很多字本身就是多义字,拎出来组合,有时会呈现准确的指向,有时不会。例如:双生子未带指向性,姐弟、兄妹则有指向性。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姐弟和兄妹在特定关系中有时也不会有具体指向。具体的指向最标准的为一女一男,一男一女。以性别论述,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