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小儿子杨红伟推着自行车站在前院,正停车子,后边跟着挺着大肚子的媳妇张雪。杨爷爷已经从房间走出来,杨红伟就问喊了一声:“爸,我妈呢?”
“在灶间蒸馍呢。”杨爷爷回答了,又问:“你们咋回来了?”
杨家小儿子是家里目前比较出息的一个,中专毕业分配到省城的纺织厂工作,妻子张雪跟他是同学,两人工作后接触多了就谈起了恋爱,结婚两年才怀上,五月份就要生了。因为省城距离远,他们镇上又没有通车,骑自行车往来要三四个小时,杨红伟平时一个月能回来一次就算多的,大多时候是逢年节回来一趟。这时候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颇重,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再加上五一、十一、夏收、秋收的假期,一年回来的次数也是不少的。
没几天就要清明节了,杨奶奶原本打算等清明节时小儿子回来,把之前她做的石子馍给捎回去,结果他们竟提前回来了。
他们说话这空档,杨梅梅刚刚抛高的沙包落了下来,好巧不巧正落在杨红伟头顶。他为着方便留了小平头,沙包落下来稳稳落在他头顶上。那沙包还是杨奶奶特意给孙女选的碎花布,花花绿绿的,特别热闹。
院子里突然安静,原本拉着脸不高兴的张雪忍不住噗嗤笑出声。
杨奶奶出来先打量了一圈,见小儿子都好好的,又见小儿媳也回来了,转头就骂小儿子:“小雪都快生了,你咋还把人驮回来,这自行车不颠啊?要是出个好歹,有你后悔的,咋这么不知轻重的!”
杨红伟赶忙笑着求饶:“妈,我们坐火车到县城,在县城找我姨借了自行车回来的。你看,这不是我自行车。”
杨奶奶看了眼,发现果然有点眼生,不过还是瞪他一眼,算是饶过他这一遭。转头就变脸,笑着去拉张雪的手,“小雪,你没有不舒服吧?咋这时候折腾回来?妈不是不让你回,就是怕出了意外。”
杨红伟挤眼咧嘴做一副怪样子,追着把杨梅梅抱起来,举着沙包逗她:“梅梅还认识我不?叫对了沙包还给你,叫错了沙包我就带回家去了。”
杨梅梅还记得这个每次回来都带好吃的给她的人,脸上带笑响亮地喊了一声:“三爸。”
杨红伟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一哥一姐,杨梅梅的爸爸杨红岩是大哥,嫁在同村的杨腊月是大姐,杨梅梅喊大姑。按他们这里的习俗,爸爸的哥哥喊伯伯,比如,将来杨红伟的孩子出生喊杨梅梅的爸爸做大伯。爸爸的三弟原本该喊三叔,不过地方上也会喊三爸,这是算上了姐妹的排行。
张雪跟婆婆说完了话,也转头都杨梅梅:“梅梅喊三娘,三娘有好吃的给你?”
杨梅梅这个小吃货立刻笑脸相迎,扯着嗓子更响亮地喊了一声“三!娘!”生怕自己喊得不够响亮,好吃的就飞了。
大人们被她逗得哈哈大笑,张雪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有白色糖纸包的大白兔奶糖、黄色糖纸包装的龙须酥糖,还有透明糖纸里橘子瓣样子的水果硬糖。
杨梅梅看得眉开眼笑,把三娘手里的糖果都抓起来,沙包都递给三爸保管了,两只手抓糖。
大人们寒暄着就进了屋里,爷爷泡茶,奶奶说了一声赶紧去厨房翻饼,炉子上烙的饼再不翻面就要烤焦了。
杨梅梅坐在三爸腿上,自己剥了一颗糖来吃。爷爷见了就问她:“梅梅,爷爷也想吃糖呢,怎么办呀?”
杨梅梅虽然贪吃,但也不吃独食,闻言就把兜里的糖掏出来给爷爷看,“那你要吃哪一个?”
爷爷拿了一个橘子味的水果硬糖,夸了她一句孝顺,杨梅梅转身举到三爸跟前,让他也选一个,三爸说不吃,她还不愿意,又劝又推的,三爸也拿了一颗,夸她“真懂事”。
杨梅梅叹口气,给三爸分糖可太累了。然后举着糖给三娘,“三娘你要吃哪一个?”
三娘拿了一个酥糖,这时候奶糖还比较贵,大人喜欢把好的留给孩子吃。
杨梅梅最喜欢奶奶,这时候也不忘记,她也不让奶奶选,直接剥了一颗自己最喜欢的大白兔奶糖,举着就给奶奶塞嘴里了。
奶奶做出夸张的陶醉表情,说道:“真好吃啊,这是我吃的最好吃的糖啦。”
杨奶奶让杨梅梅离炉子远一点,并用恐吓的方法再一次加深孙女的印象,让她知道火是个可怕的东西。杨梅梅蹲在厨房看奶奶给饼翻面,饼已经翻了一次面,这会都能闻到葱花并油的香味。
杨奶奶小声问杨梅梅:“梅梅,你三爸跟爷爷说啥呢?”
“三娘说三爸要下海。”杨梅梅说话特利索。
“下海?”杨奶奶皱眉思量着“下海”是个啥意思,想着也可能孙女说的不准,就自己猜测:“是不是上海?你三爸要出差了?”
老头子当年有一块上海买的手表,刚买没多久就遇上她阑尾炎手术,结果回家一趟,手表换钱做了手术,后来孩子多了,哪还有闲钱再买手表。杨奶奶因此对上海印象深刻。
“不是上海,是下海。”杨梅梅口里含着糖,照样口齿清晰。
杨奶奶直觉有大事,心里放不下,手底下动作就快了几分,想着快点做完这些活去听听。洗干净案板,又擦了几遍,把早上用到的盆啊碗啊都洗干净收好,锅里的饼也好了,杨奶奶把平底锅端下来,把炖羊肉汤的锅再次放上去。
等饼稍微晾凉几分,她就用刀切块,装在竹簸箩中,端着去房间招呼:“油馍好了,先尝尝。”等各人都拿了饼,她也取了一块,把竹簸箩放在茶几上,人就在炕沿坐下了。
这一细听,杨奶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小儿子竟然要辞了铁饭碗去做个体户。
“妈,不是个体户,我跟几个同事要注册公司。”
杨奶奶可不管啥个体户还是注册公司,总之不还是要砸了铁饭碗嘛?
杨红伟转过几个部门,现在在销售科,经常出差,认识的人多,去的地方也多。杨奶奶虽然在村里也算有文化人,自己识字,也会写,以前集体上工时还当过记分员,不过更多的就不懂了。就听着儿子跟老头子说啥“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这词她听不大懂,见老头子认真听着没发表意见,她也没贸然反对,反正老头子比她有见识,要是不好的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