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叛军的落败,大周内的叛乱基本已经平息。
在大周皇宫的深处,一袭龙袍的赵牧坐在书案处,正伏案处理着文书,当上了皇帝果然不轻松,这才登基没几天,一大堆烂摊子破事就围了上来。
随着赵牧的登基,朝中的势力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当年依附于四皇子赵志山的派系基本被清洗干净,其中要以春闱榜眼的苏灿为首。
苏灿被夺去官职发配的时候,好友王山青曾亲自相送,一路上双方二人都曾感慨良多。
赵牧的皇宫突然被一阵风吹开房门。
赵牧停笔,缓缓抬头注视着前方。
一道白色身影一掠而至,赵牧看见来人面目之后会心一笑,道:“慧明法师……哦不,赵贾大伯,别来无恙啊?”
慧明法师双手合十佛唱一声,笑道:“前来和老朋友道别。”
赵牧沉吟片刻,笑道:“还记得当年我们在南疆的池塘畔的争论吗?实际上我们大道相同,只不过你与朕这场大道之争,朕是赢家。”
慧明笑道:“这些年我四处游说,与李甫共同策划了这一场起事,说实话我也买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不过也没所谓了,反正你与我是一样,都是走得霸道的路子,也算是同道中人,那就由你来替我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吧。”
赵牧答道:“立志太高,不敢答应。”
“慧明,有一个问题朕思索了很久,朕一直以为佛教是追求平静和瑜伽修行的,但佛教中也包含着战争与征服,甚至佛陀自己也接受邀请为某王进行战争,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赵牧问道。
慧明想了想解答道:“不错,如你所言,佛教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宗教,也确实有遭遇战争的情况。佛教界同时提倡不伤害生命与和平相处,如何做到呢?常常是求和平与保护信徒,而非想去征服他人。佛教并不是不采取议和的方式寻求和平,波罗奈国就是因为议和无效而建立。佛教之战唯有在特定环境之下寻求和平与保卫信仰,始得应允。”
“但我认为自由是重要的。如果像你所说的条件限制是存在的,那么佛教的自由意志又在哪里呢?”赵牧反驳道。
“自由是重要,但在佛教中,自由不等于没有限制,人的行为和心灵是存在着影响和条件的,正因如此,修炼者需要行牵引轮,策转缘息,解脱苦难,得自在妙乐。人始终处于难题和挑战中,存在于某种程度的八苦之中,佛教不是要人物自由放任,而是教人如何解决人生难题,最终迈向解脱彼岸。”慧明法师笑着解答道。
赵牧缓缓低头作了
一揖,“朕受教。”
“我该走了。”
“哪里去?”
“继续去见一个老朋友。”
“谁?”
“元修……”
慧明的眼神中有些悲切之色,随即他满脸不甘的呢喃道:“这场博弈我最终还是输给了这个妖僧啊……”
在大周最高楼的一处藏经阁中,一袭黑衣的和尚元修,正赤脚翻阅着经文。
突然他放下佛经孤本,抬头望向窗外,随即流露出一抹笑意。
一道白色身影从藏经阁的窗户掠进,元修缓慢站起身,望着那道白色身影,躬身行了个礼,“王爷。”
正是从赵牧离开赶来的慧明,望着这位使自己身败名裂的始作俑者,笑着呢喃道:“元修和尚,再来最后一场辩论?”
元修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二人席地而坐,两人身前有檀香萦绕。
托着一片祥和。
“徒儒之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发扬天地之正、荡涤人心之邪;夫道家之说,将在人格、自然、道德间取舍,以侍奉天道;而在佛门看来,则是从“痛苦”到“解脱”的一条道路。”慧明高僧开场说道。
“先生所言,论点明德,你我融会贯通三门,须知三门所向披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它们都是理念上的追求。”元修翻轻盈的折扇,底气十足。
“三门之中,道门得天独厚,它讲的是修道之道,是完善个人性格的道路。然而,儒门所依据的是教化之道,是处于人类社会之中,应尽的责任。”慧明道。
“佛门乃是一个一直追求痛苦与无常的存在,但这理念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痛苦和无常无疑是真实存在的,但佛门却过度强调它们,忽略了生命的美好与所有可能带来的喜悦。”元修道。
“如此看来先生并没有一个能够完全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佛法强调不痴、不恨、不爱,而世人的不同情感就是导致痛苦的源泉,造成不必要的苦楚。”慧明道。
“儒门讲荣辱、正谔、亲善、道德,需要在家庭、社交、政治的关系网络之中,努力力行;但还没想到如何应对对生命的最终关,因此用来治世驭人还行,内省的话……太过于欠缺。”
“但是,如果太过强调“不恨、不爱”,那我们的人性在哪里?如何在困境中站立不倒?儒门强调的是如何愉悦恶处,化险为夷,化危为安,积极的价值取向,鼓励人们遵循道德标准,同时尽量保持自己的个性”。
“儒家学说的确是很高尚,关注伦理和道德,尊重传统,注重人的理性,让我们自省、自觉和自愿地去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但儒家也无
法解开人类心灵上的困惑和疑惑。
“佛门强调的是解脱痛苦,享受安乐,追求内心的宁静。在佛门的修行中,我们学习禅看待事物,了解世间法,了解众生苦难的根源,深度体会人生三苦:生老病死。”
“…………”
二人争论了很久,一直从天明争论到了天黑。
依然没有争出一个答案。
“但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建立在社会、世俗中的,它是一种利益和权力的争夺,而佛家断除世间的执著,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是一种挣脱轮回之力。儒门在道德上中心是理性,而佛门以中心是禅定,相比之下,禅定更能彻底摒弃自我执念。”慧明道。
“禅定虽有其贡献,但它不足以解决人生中复杂的问题。道德的规范和生活的品质也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方面,它们互不排斥,相互促进。”元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