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中,男人们正谈论着宋轩那首词。
有的人已经开始抄录此词,并推算平仄格律,似乎也想要填词一番。
与此同时,小船中,参与表演的女子们正在各自的房中化妆或休憩。
今夜能来此参与表演的,大都是有一定名气的女子。
这样的场合,她们并非真正的主角,因此不便做出去抛头露面,吸引眼球。
但是,当她们做出最后的选择,确认自己的心仪之人时,她们便是高潮的一部分。
诗会诗会,自然是吟诗作对,主角自然得是男人。
在大夏及周围各部落,女人的地位都是极低的。
这或许是文化发展缓慢,这些人的思想还未解放。
但想来在这样封建的农耕为主的社会,力气便决定着能否吃饱饭。
所以男人天生有优势。
加上天灾不断,征战不断。就更为女人成为附属推波助澜了。
像是轩月坊的女子,人虽在风月场所,可某些时候,她们的境遇真算得上比其它女子好得多了。
一些人面临生存的考验,得出‘笑贫不笑娼’的结论,虽然不值得提倡,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也是能够理解的。
她们虽然不是主角,可是出去表演表演歌舞,若是才艺出色,那也足够能给人留下深厚印象了。
若是能够引得众多男人围在身边,到时姿态放高一些,表现得矜持一些,他日必定身价暴涨。
有时不争才是争。
在这样的场合扮演好绿叶,悄无声息得让人记住,这样保持高傲与矜持也算得上是不错的手段,反正名气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今夜到这里名气最高的两名女子,大抵得算宋采儿和叶子衿。
她们作为轩月坊的头牌,不仅才艺出众,更是在此前便已经有了不错的名气。
此时房间中,宋采儿正捧着脸颊,对着铜镜中左顾右盼。
那么多才子到了现场,妆容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丫鬟也在旁边看着,眼里甚是得意地与自己小姐交谈着。
虽然同为丫鬟,可她伺候的是头牌的采儿姑娘,丫鬟的地位那也是不一样的。
“小姐,你真美。倒时候你出去表演,定能迷倒一众公子哥。听说那个仰慕你许久的曹公子今日也到现场了。”
宋采儿笑着答道:“你这小丫头,不要胡说,什么仰慕我的曹公子,没有的事。”
“没有?上次你表演时,他便死死地盯着你看,眼睛都未眨过一下。哼,我都怕他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呢!”
“我表演时,他们自然是要看向我这边的,这有什么奇怪。倒是你,不要胡说八道。到时候自作多情,叫别人笑话。另外,这么多的公子哥,你为何偏偏只记得曹公子呢,真叫人奇怪。”
“小姐,你,你拿我取笑!”丫鬟一张脸涨得通红,表示抗议,“真的,我没骗你,他目不转睛呢!”
“你呀,还‘目不转睛’,何时学会这个词的?”宋采儿故意逗她,“再说了,你要是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又怎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呢?老实说,你是不是动了春心了?”
小丫鬟嘟着小嘴表示抗议,眼里泪光闪闪的,转过头一言不语,决心再也不理睬对方了。
可没过了多久,她又忍不住靠了过来:“小姐,你说今晚谁能拿到诗会的头名呢?”
宋采儿将一朵鲜艳的小花嵌在发间:“这可难说。写诗嘛,和比武争斗不同,有时很难分出好坏胜负的。不过你所说的曹公子,还有吴公子、韩公子、蔡公子等,都是小有名气的才子。若是孟大家这样的大儒不参与作诗,他们兴许有些优势。”
“不过要我看,谁能够拔得头筹,此时还说不准。等到日后,看谁的诗传唱最广,传唱的时间最久,那时方可得出结论。”
说着拿起手中的一张纸片:“你最喜欢的曹公子,诗中有这么几句,‘天碧如水,霞透千里,醉是佳人柔情’等句子,倒是写给我们这些女子的,想必能够得到众多姐妹喜爱。”
小丫头又不高兴了:“谁最喜欢曹公子了,小姐你乱说。”
“好了好了,快快帮我梳妆好,一会儿该我表演了。”
清水河两岸青楼甚多,但凡有些名气的烟尘女子,多半有一番坎坷的身世。
当然,大部分是假的,编的。如是说因战祸无以为食,便投身楚馆,如何能引起共情。
最好得是一番曲折坎坷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才能叫男人们心疼。
不过像是宋采儿这般颇有才艺的女子,却多是原先家境不错,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而投身此地的。
她们的故事多半是真的,只有少数在细节山有些编造。
因此,她们对人生的感悟远不同于普通女子,很多时候,自然而然的其实也会仰慕各种有才学的才子。
不过,虽然确实有名妓因为欣赏才子才华而嫁给穷书生的佳话,但实际中这样人却也是少之又少。
就说那个曹公子,她确实与对方一同乘过车,交谈过琴曲技艺。
可是,她自己心中也说不清自己是否确实喜欢对方,像是丫鬟说的,她在曹公子的帮助下声名更盛,甚至一举夺得清水河畔的花魁。
他日曹公子春闱高中,她们二人······这样的日子是否真的会到来,或是只是她心中幻想,旁人也不得而知。
正当她思绪飞散时,小丫头却拿着屋外新递来的纸反复地读着。
“小姐小姐,你快来看,似乎又有好的诗词了。”
“哦?是哪位公子?”她起身朝丫鬟走去,“是你喜欢的曹公子,还是那个韩公子呢?”
“都不是,好像是一位姓宋的公子。”
“姓宋的公子?诸多才子中,并未听说哪个出名的才子姓宋啊。”
她来到船头,隔着窗纱,似乎听到大堂上男人们正在热烈讨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首词已经读过几遍了,此时一个学子又拿起纸张诵读了起来。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