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大唐总在自我攻略> 第84章为我独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章为我独尊(1 / 1)

李密呢,又是个什么心态?

唯我独尊!说错了,是九五之尊!

老子天下第一!

你们都是傻叉!

爱就做,不做就滚蛋(密既杀让,心稍骄,不恤士)!

这种嘴脸,很像是后世的暴发户老板,一朝得势,觉得自己可以主宰一切,殊不知,团结就是力量。翟让,为了信仰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密却在独裁统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九泉之下再相见,还有何脸面称兄道弟。

没有了翟让的牵制,李密几乎变成了一个狂暴的自信之徒!

不过,李密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他也没钱了!

准确的说,储蓄基本上都花光了,可军队却没了日常的进项!

啥意思?

这些年来,李密率领手下扫荡了洛阳周边数百里的城池,钱财是得了不少,可手下毕竟有三十万将士,发饷银,发赏赐,几乎是挥霍一空。如今在洛阳城下毫无建树,空守着三个国家级的粮仓,又有何用?

难道,将士们要提着一袋袋的粮食去打仗?

必须得有流动性啊!

说白了,将士们跟着李密干起义,不是为了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不是为了

重塑一个新的江山社稷,不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更不是为了李密的粮食(粮食在家就可以自己种啊)。

他们无非是为了钱财(货币这玩意儿,小老百姓基本上一年到头也摸不着几次,大家都是货物的交换,不需要大额现金),为了发家致富奔小康,而这所有的一切,只能靠金银珠宝。

李密,就问你有没有吧!

没有!我只有粮食,管饱,而且可以浪费(史书上就是这样写的)!

我们就要钱,你没有就去找啊!

去哪儿找?都在洛阳城呢!

我去你大爷!

李密也很无奈,大当家确实不太好做啊。

一边要给小弟们找钱花,一边想着搞洛阳城的事儿,还得抽空解决内部的争斗和恩怨,更要命的是,李密又喜欢搞单兵作战,他虽然有房彦藻、贾闰甫等高智商的幕僚军师,可最终却只让他们跑腿办事儿。

不会带团队的领导,终究没什么发展前途。

隋朝末年,李密、王世充、李渊三个大佬对峙中原,其实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李密和李渊之间的交锋,两人的祖父都是西魏的八柱国,两人都执掌数十万熊兵,

又都在中原这根独木桥上争夺霸主地位,这是何等的恩怨纠缠!

论武力战斗值,李密有三十万大军,秦王李世民的手下以一敌十,算起来也有数十万兵力,至于王世充,已经被“桃李子,得天下”的谣言弄得神魂颠倒,只要碰到姓李的人,尤其是死对头李密,基本上会丧失一半的战斗力。

王世充和李密打了那么多年,压根就没有什么精彩的对攻战。

反倒是宇文化及在临死之前,和李密在洛阳城下干了一次名留青史的大战。

论智力和谋略,李密和李世民都是爱算计别人的存在,如果能够交锋,一定会在隋末群雄争霸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惜啊,历史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遗憾。

此时的李渊,已经入主长安,由于他的加入,中原的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关于李密、王世充和李渊之间的恩怨,放在后面继续介绍。

群雄争霸,为他人做嫁衣

隋末的农民起义,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610—613年。

代表人物:山东的王薄、张让。

这帮人因为不

想服兵役,或者害怕被朝廷处罚,或者被官府的恶霸们整的家破人亡,最终决定奋起反抗,斗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占山为王,以图自保。

王薄举起大旗之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相继出现暴乱,起义成员的背景非常复杂,身份差一点的,有绿林好汉、地头蛇,背景稍微干净一点的,有纤夫、捕鱼者、猎户这些自由职业者,以及各地的良民百姓。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起义军的首领们没有读过多少书,眼界不够开阔,思想不够前沿,再加上身份和地位的卑微不堪,很难招募到尖端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因此只能以抢劫老百姓和官府为宗旨,混口饭吃。

正因为如此,隋朝统治者才派遣最骁勇的张须陀对他们进行了强力镇压,到了起义中期的时候,他们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军阀兼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民起义军没搞出很大的动静,却一直兢兢业业,充当着大隋王朝的搅屎棍,把全国各地搞得乌烟瘴气,统治者只能到处灭火,疲于奔命。

起义军基本上都是土匪流氓,他们从来不会照顾小老百姓的感受。

在那个年代,只抢劫钱财和粮食的起义军,绝对算是良心未泯的存在,老百姓很有可能在家为他们烧香拜佛,以示尊敬。稍微残暴一点的,如同进村扫荡的日本鬼子,执行烧光、杀光、抢光的策略,还把你抓去充军做炮灰。

对政府来说,各地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仅凭肉眼,根本就无法分辨出谁是土匪,谁是良民,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只能执行全面剿杀的政策,这也造成了起义中期,大批的百姓正式加入起义军,反对大隋王朝的统治。

第二个阶段:613—616年。

代表人物:杨玄感、翟让、李密、杜伏威等大佬。

这帮人,要么是朝廷的勋贵,要么是胸怀大志的年轻人,要么是有本事的英雄豪杰,他们的性格标签就是太年轻、不安分,希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正是他们这种高智商人群的参战,才让隋炀帝更加的头疼。

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由于他们的参战,起义军的作战水平上升了好几个档次,隋炀帝纵然是使出浑身的解数,也无法将他们彻底平息,反而将大隋帝国拖入到无尽的战争泥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