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筑(1 / 2)

这条更稳妥的道路,便是水运。

粮食和药材都是沈怀川从清川府外筹集到的,但龙栖县与外界沟通最便捷、甚至是唯一的一条水路,只有吞龙江。

吞龙江穿过齐云山脉的峡口,被齐云寨的山贼把控,所以沈怀川必须与山贼交涉,争取渡过峡口进入清川府龙栖县的机会。

所以他与山贼达成协议后,先带人携带小部分粮食与药材经陆路进来,掩人耳目,同时安排龙栖县这边的接应人手。

但是前阵子狂风暴雨,天气实在太糟糕。

若在那种状况下渡江运输物资,只怕船毁人忙,物资也送不进来,所以沈怀川来到龙栖县后,就一边安排,一边等待天气合适的时机。

至于沈怀川的安排,自当是告知了龙栖县知县杜衾年,由杜知县安排信得过的人手配合。

而沈怀川的真实身份,则只有杜衾年一人知晓,对外只宣称是路过的义商,不做他讲。

至于沈怀川接近山贼的第三个目的,则是属于他自己的秘密。

但目前这一切,许清徽都还不得而知。

堂上,杜衾年盯着谭友源的眼睛,仿佛能将人看透。

其实谭友源的心思杜衾年很清楚,谭友源与清川府府城那位一直暗中有往来,杜衾年也很清楚。

但杜衾年只是一个小小县令,没有背景没有依仗,他能做上这个知县,还是靠前任县令冯信成的信任与提拔。

他能做的,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庇护龙栖县百姓,以死报君恩。

狂风卷起厅里的落叶,年迈的老仆见状急忙去清理。他是杜知县聘请的,本以为年迈体弱,没办法养家糊口了,没想到杜知县给了他在县衙杂扫的机会,他自当感激万分、兢兢业业。

堂下谭友源仍作一副恭敬的姿态,对杜衾年说道:

“大人,还有一事。”

“有些刁民趁机闹事,下官已经命人拿下了一部分,抓进牢中。但此计难以长久,只怕再这样下去,会有更多人闹事。”

闻言杜衾年深深叹了口气,抬起手揉了揉紧皱的眉头。

眼下麻烦事一件接一件,确实令他心力交瘁。

“本官眼下也有一事,需交由谭典史去办。”杜衾年盯着谭友源的眼睛说道。虽然他知道谭友源心思并不全在龙栖县事务上,但是他对谭友源办事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治水吏回禀,吞龙江水坝的堤岸,还存在很多裂缝。你带人去修补吧。”

谭友源领了命就退下去了,眼中一道精光一闪而过。

许清徽却一时有些犯难。吞龙江的修补工程她方才看过,不过是垒起更多沙袋石块在裂缝周围,并填补泥浆填起缝隙。这种做法根本治标不治本。

或许这样修补后一月两月暂时不会出现问题,但时间一长,堤坝照样会崩溃。而且她查看了,那个坝堤的形式和材料也并不是非常好,应对吞龙江这种级别的汹涌河流并不足够。

在工程问题上,许清徽的习惯是要做就做好,建成长久有利于民和经济的这种。而不是耗费人力物力、资金建完后,还不停返工修修补补。

许清徽琢磨着如何同杜衾年开口。因为如今她只是一个小小治水吏,并没有什么话语权。更重要的,按照她的初步估计,这堤坝大概率需要重新修建,肯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常年受洪涝侵袭、积贫积弱的龙栖县真的拿得出修建资金吗。

就在这时,后堂走出来两个人。

一时间整个大堂的人的目光都汇聚了过去,或者说汇集到了为首那人身上。

为首那人一身墨青袖袍,单薄清瘦,身姿挺拔,气质清冷。

堂内的烛光打在他脸上,晕出柔和的光圈,但他周身冷峻的气质反而使那光芒多了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只见他站定,朝高台之上的杜衾年拱手行礼。

见状杜衾年本欲匆忙起身还礼,被接到台下人的眼神示意,生生受了这一礼,内心顿时有些惶惶不安。

台下这人,可是清川府新上任的知府大人,沈怀川啊。

杜衾年脑海中回忆起了关于这位新知府的传闻。

这位新知府大人是新朝建立十四年以来,最年轻的状元,现下才十九岁,本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谁知他却自己向皇帝请旨,来了这最偏僻荒远的清川府做了知县。

整个天晟朝谁不知道他们这清川府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还吏治混乱、匪盗丛生。

前面好几任知府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任上,虽然对外称是恶疾,但是就他这么多年在此任职的经历来看,此事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只是,杜衾年他本人只是一个小小知县,还是整个清川府最穷山恶水的龙栖县知县,哪怕感知到内幕没那么简单,他也没有能力干涉,能保全龙栖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当初听闻这位新知府的事情之时,虽有不解与惋惜,但更多的还是倾佩。或许这位新知府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来此走一遭搏个好名声。毕竟,这位新知府大人出身京城大世族,那些大家族的人经常让小辈先到地方暂时任职,再上调回京城,有了这一遭经历便于提拔升官。

但是并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选择来清川府历练一遭的。

只能祈祷他来清川府可以真的做一些实事吧。

可是昨天沈怀川突然出现在了府衙之中,还带来了粮草,杜衾年确认过印信,确认是新知府无误。

他当时内心的震惊与讶异可想而知。

沈怀川是提前过来的,嘱咐他们不要声张,只对外称是外面来的行商,姓金,来做生意的。

沈怀川前来帮他们处理了昨日的水患,并携带粮食一同安置了灾民。

全程沈怀川没有责骂此地官员,或埋怨娇气的样子,而是特别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灾情。

甚至沈怀川提出的对策与条理,比他这个在此地为官多年的父母官还清晰。不由得使杜衾年对这个青年发自内心地感到敬佩。

郑问渠认出了他,对沈怀川鞠躬行礼,喊的称呼却是“金公子”,想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