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与小姐有关。”思及不愉快的旧事,徐郎中叹了口气,道,“姑娘有所不知,小姐……哦,也就是如今的赵夫人,她尚在闺中时的性格可谓温婉可人善解人意,侯府上上下下都十分喜欢待人亲和大度的她。可自从她父兄故去而她又将赵勤招为赘婿后便突然性情大变,不仅强势自傲,而且待人苛责刻薄,稍有不如意便对身边人又打又骂,没多久便将府中的下人换了大半,唉,也不知那赵勤究竟对她做了些什么,竟将一个天性柔顺的姑娘变得那般暴戾可怕。”
如今的赵夫人在京城名声显赫,是朝廷一品诰命荣国夫人,在外广结良缘对内待人亲切,的确是徐郎中口中那个还未嫁人时人人喜欢的千金小姐。
可他口中的那个赵夫人似乎与如今的杨岁英判若两人。
她也亲眼见过杨岁英,也觉得对方是个温婉大气的女子,但昨日对方与元娘谈判时的态度又的确是咄咄逼人的。
人有千面,也许杨岁英亦是如此。
她问道:“那先生便是因此而离开侯府的?”
“也不全是。”徐郎中继续道,“其实是因为两位小公子在失踪后,赵夫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好人,老夫忍无可忍,这才决定离开。”
听到此事,她莫名地精神一振,请徐郎中细说。
“那段时间赵夫人刚生产后不久,性情尤为暴躁,稍不如意便对人动辄打骂,惹得府中怨声载道人人自危,没过多久……老夫记得应该是在四五个月后,府中的两位小公子突然都失踪了,赵勤夫妇发现后又惊又怒,到处寻找两位小公子的下落,后来他们查来查去,说是府上的一位花匠因无端受罚而对他们心生怨怼,这才将两位小公子给偷偷抱走了。随后,他们一边在京城内外四处找人,一边请官府缉拿那花匠归案,似是认定了他便是偷走孩子的人。”徐郎中无奈摇头,道,“可老夫与那花匠乃是至交,十分清楚他的为人,知道他断然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故而想为他说上几句公道话,哪知小姐……赵夫人她不仅分毫不信,甚至还一度怀疑老夫亦是同谋,老夫伤心不已,便趁机请辞,从此离开侯府,再不回去。”
她听得出来,徐郎中虽有怨言,但对杨岁英更多的却是失望并非怨恨。
赵宣明和赵宣朗被人抱出侯府的旧事她也听说过,而在传言中,那个害得他们在外流浪近十年才被找回的花匠一直都没有归案,至今还下落不明。
“那先生后来可有再见过那位花匠吗?”她又补充了一句,“听说赵家至今还在找他。”
“没有。”徐郎中长长地叹息道,“老夫也想知道他为何突然就不见了,像是在这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无踪迹,他甚至连自己的老家都没有回过。”
她想起一事,问他道:“先生可听说过侯府的元娘?是她将赵公子养育成人的。”
徐郎中点头:“在多年前侯府刚将两位小公子找回的时候老夫便去见过她,为的便是打听我那故友的下落。只可惜,她说只是有人将孩子放在了她的门口,而她并不知道是何人所为。”
这样说来,应是那个抱走孩子的人凑巧将孩子丢在了元娘的门外。
“先生可曾听说过,”她思量着问道,“赵公子他并非是杨家血脉?”
徐郎中并不意外地道:“刚进城便听说了,不过在当年老夫便有所察觉了。”
她甚为惊讶:“听说当年赵公子出生时他父亲在外公干,而他们回京时他已有几个月大了,当时先生应该一直都在侯府吧,又是如何发现赵公子并非他们亲生的?”
“那几年小侯爷的确一直在京外,只是偶尔还会回来,也正因此,在老侯爷故去后,他一直都无暇正式接受朝庭封爵,对外的名头只是武平侯世子而已,”徐郎中回忆道,“老夫记得,他们夫妻二人每次回来虽都匆匆,但都会让老夫替他们调理身子,原因便是他们多年无法弄璋弄瓦。可那一次,他们近一年不曾回家,再来时却已经抱着一个数月大的孩子,说是他们亲生,只因要为老侯爷守孝才没有对外公布。老夫原本以为是给他们的药起了效用,刚开始还替他们欢喜,可后来在为他们把脉时却发现他们的脉象与之前并无二样,而夫人的脉象更不像是刚诞下孩子的,这才想到那孩子其实并非他们的骨肉。”
原来如此。
她听得明白,看来他们既没有瞒过徐郎中,也没有骗过他们的妹妹杨岁英。
这也难怪杨岁英为何要如此反对赵宣明继承爵位,因为至少赵宣朗还有她杨家一半的血脉,而赵宣明却只是一个与侯府毫无干系的孩子罢了。
只听徐郎中又感慨道:“其实老夫此生遗憾,一是没有找到故人的下落,二便是没有帮小侯爷夫妻二人产下骨肉,他们定然是对老夫已然绝望,这才在无奈之下抱养了一个孩子。哎,他们为此还曾每年都要远去一处十分灵验的寺庙求子,没想到终究不能如愿,甚至与这抱养来的孩子也没甚缘分,在大好年华竟死于意外……”
她闻言,不由得一怔。
“他们为此还曾每年都要远去一处十分灵验的寺庙求子……”
这句话,明明是第一次听,却又十分耳熟,似是在哪里听过一般。
徐郎中又说了些什么她再也听不见,只是凝神想着,忽地,她双眼一亮。
蓦地打断了徐郎中的话,她急切问道:“先生可知小侯爷他们去的哪一座寺庙?”
徐郎中不妨她有此一问,懵然道:“这,的确不知。”
但她并未失望,而是继续问道:“那先生可知小侯爷在京外任职时是在何地?”
还好,徐郎中想了片刻后答道:“好像是在林州,具体在何处老夫也不甚清楚。”
她默默地将这个地名记下,又对徐郎中道:“晚辈还有两件事请教,听说源缘寺的圆智大师年轻时最后一次为死者超渡便是在武平侯府,先生可还有印象?”
“圆智曾是老侯爷最为欣赏的年轻僧人,他尚在人世时便断定此人定然会成为天下景仰的一世高僧,还曾为请他下山讲佛而向源缘寺捐高额香火,老夫怎会不记得。后来老侯爷过世,小侯爷还特意请他单独为老侯爷送行,没想到……”徐郎中重重叹了一声,回想道,“没想到小侯爷特意摒退左右留他一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