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55. 第五十五章 p 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5. 第五十五章 p 6(2 / 4)

办法,告诉那正德,正德以此留名青史,这生前之死,何如身后之名长存?”

然而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光幕不以明朝众人的意志转移,坚定往下说:

【先介绍一下明朝太医的来源,明初为两种。

一,世袭医户里挑选弟子进入太医院学习,同时进行考核。

考核古已有之,宋徽宗就曾把太学的三舍法引入医学部,分三个系,学基础课和各系专业课,每月月考,每年期末考,考点覆盖临床。

宋对医疗还是很重视的,还考虑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规定县里每一万户要配一个医生。

元朝就更先进了,为了防止医户制度,庸医浑水摸鱼,搞出了医疗执照,要考核通过才能上岗。

同时为了防止代代家传,敝帚自珍,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让他们一起义诊,考评。上交诊疗记录给当地医学教授检查记录。

明朝呢,也考试,比如《明会典》弘治五年,三年一考,五年三考,过了的可以从医丁变成医士,可以行医,不过的再复读,三次不过劝退。

一、民间门举荐,像戴思恭这样的好医生就是这么来的。

洪武26年规定,举荐的也得考试,考过了才录用。如果出事了,连罪举荐官员。

后来又细分为三等,最好的去治皇帝(御药局),中等的去太医院,下等的遣返。

顺带一提,明朝的南京太医院其实是有门诊和住院部的。

很神奇吧!up都有被震惊到,有数百床位,还配有食堂,护工,杂役等待。

他们面向国子监师生,国子监大概有9000+人,咱们北大本科16372。体量还可以了。

太医院的学生常过来实习,记录的病案会交给老师批阅,配合考察评分,有点类似咱们现在的三年规培。】

老朱叹了口气,叹完就展颜了。

虽说不想听医生,但既然说都说了,还说现在的他们的医疗情况,是“神奇”且“先进”的,那他们也不是不能勉强听一听。

但都说到了这里,还说了他们的先进之处,他们也就勉勉强强听一听吧。

老朱:“看来这后辈的朝代,还是有很多东西从我们这里因循了下去嘛!”

但朱橚听得更仔细一些,他说:“这个北京大学本科是什么?和我们的国子监并列,难道就是类似于我们国子监的存在?”

朱棡:“《大学》乃是四书之一,以之为后朝国子监之名,倒是恰当。”

“嗯。”老朱,“他们的国子监有16000人吗?”

这个人数是有点多的,好似把他们的9000人给比了下去。

但做比较,不可以偏概全,得全方位来。

大家没有忘记,后朝的人口数,有14亿,是他们的23倍,而国子监的学习人数,却不到他们的2倍。

“读书是件正事!”朱元璋威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更多人能读书!”

皇子们也抖起来了。

虽然我们差距了600年,但是600年后,你们的国子监人数按照比例算,还是远远逊色于我们的,哎呀,我们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啦,但你们后世朝代,也可以稍稍借鉴下前人优秀的地方对不对?

“没错,”皇子们笑道,“爹您甚至在卫所都设立学校呢!这学校,越多越好,认字的人,越多越好,读了书,大家才有盼头嘛。”

老朱毛被顺好了,也露出了笑脸来:“后辈的国朝刚刚建立,确实百废待兴,想来给他们一些时间门,他们也是能够文风昌盛的。毕竟,一个后辈,都能查到这么多关于我们的事情,那么,他们朝代的那些能人,肯定已经将这些谙熟于心,并着手安排了。”

然而朱橚低头想了半天,冒出一句话来:“爹,之前的弹幕上,不是说本科毕业,还有研究生吗?听着这大学本科,似乎不是最高学府。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后辈,用的是宋朝的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乃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三舍,是要依年限和条件,而逐级递升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北京大学,除了本科之外,说不定还有北京大学研究生,那其中的人数,就远不止16000人了。

老朱面色一变。

可是朱橚没有发现,和朱樉上蹿下跳故意气自己老爹不同,朱橚渐渐觉醒的是研究人员的脾气——较真。

他还在认真分析:“虽说宋朝三舍,越往上人数越少,但我们不必算得那么细,就简单算16000的三倍,那就是48000,嗯……”

老朱开始感觉到了一点的不安,自己的大明,似乎在先进中,小小的倒退了一步。

而儿子们还在讨论:

“就算48000人,比例还是远逊于我们。”

“再说,48000人,那要多大的地方,才装得下这么多人?”

“这倒不必担心。”朱橚,“未来可是装下了14亿人,想是有办法解决这种小问题的。再说,说不定未来还有别的大学,好比这大学叫北京大学,那说不定还有一个叫南京大学的……”

好在光幕及时打断了朱橚。

否则,老朱觉得,自己的大明,岂止不先进,简直要落后了。

然而光幕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只听它说:

【这种教育体系在旧时代,看起来已经挺完善了。

毕竟老朱抄了元朝的,觉得它没有中央医学院不够好,又抄了宋朝。

嘿,都抄了,就可以天下英才尽入吾毂中了吧?

并没有。

实际上明朝的官办教育没落的非常迅速,民间门师徒相传,私学昌盛才是常态。

最好的医生,或者说医学家永远是在民间门。

哪怕像薛己这样医丁出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