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朱棣倒是维护手下的人,他手下的人,他真的很爱:“买驴怎么了?谁家要是能买头驴,我们都得说他是富裕人家!" 朱棢和他抬了下杠:“既然这么富裕,改什么名?” 朱棣睥睨他:"不就是为了防备些狗眼看人低的吗?" 朱棢:"?" 你在内涵些什么? 朱元璋客观地说:“取名这个东西吧,讲究天赋!也不谁都有咱这样的天赋的。老四,你那老丈人的长子(徐辉祖),给他的儿子取名叫释迦保。倒不是说这寓意不好,就是听上去,实在太普通了些。" 【友友们应该还记得,薛岩来朱棣军中,看到的是数百里的军营——看得出,朱棣还是比较习惯行军扎营,没什么太大的筑城需求的。 br />为啥会突然一颗红心向日月呢? Up这里真的要做一个相对武断和主观的揣测,顺德(邢台)、广平、大名府这一路官民望风而降的迅速。 他搞不好是真的产生了我是王师,我要帮助百姓,于是替这些受水灾影响,无家可归的百姓们,筑了新城。】 朱棣觉得,自己听了这么一大段,总算有句话说进了自己的心坎里。 这可比说他靖难打得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会背刺,更得他的心。 “我肯定是这样想的!看百姓流离失所,我于心何忍?哪里吃得着,睡得下?现在,虽然不能说站稳了脚跟,但是,但有余力,为百姓做事,我不止不会推迟,还会主动去做!" 老朱看了看他,轻轻哼了一声。 这哼声里,多少有点“算你这小子没忘本”的意思。 朱棣听出了,更得劲了,又补充一句:“和某些完全不惜民力的人,是有天壤之别的!”朱允炆:"?" 我是你脚下的蘑菇吗?想起来就踩踩? 【大名府这块地的百姓,确实是很苦的。 我们前面提过,它在北宋时是"北京”,地理位置重要,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能堵塞南渡黄河的要道。 故而,北宋大力筑城,一时间遍地桑树,丝织业高度发达,“席万盈之懿,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 水浒传还描写它“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 "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大家听了听,品了品。 蹇义出口赞叹:"这水浒传的文辞,倒是颇为风流。" 老朱叹气:“也不知道这水浒传,如今到底写出来了没有。都说是咱们明朝出了四大古典名著的三本,那这三国、水浒、金瓶梅作为畅销书定也是水平极佳吧。三国演义讲三国,水浒是宋时梁山泊,金瓶梅讲什么呀?从名字里竟然窥不出来。" 蹇义一愣:竟有如此高的赞誉吗? 原本只是普通好奇的他,现在变成了极为好奇。 “既然三国、水浒的叙事都隐然于一朝之兴衰,同列其中的金瓶梅,想来也是篇鸿篇巨作吧。”老朱点头: “好像说金瓶梅最畅销,文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蹇义笑道:“若是小臣有幸能见到金瓶梅,定要沐浴焚香,擦干双手,再行翻阅。” 【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地里流着蜜的古都,因为宋金战争与黄河水患,遭到了灭顶打击。 首先是战火使得丝织业的工匠们被迫跟随南迁,从此织造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大名经济遭到重创。 而黄河——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隋唐时,黄河中游被大量开垦,导致黄河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本来就影响到了黄河下游。 北宋时黄河在大名附近摇摆的厉害。 漳水、卫水那时属黄河的支流,黄河水泛滥,导致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朱橚不禁出声,"这是什么意思?" 他毕竟是要和土里的植物、粮食打交道的,如今,也是很关心土地的问题。他又猜测:“是不是指土地没有肥力了?” 朱棣试图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指土地里的盐卤变多了,这地,也就寸草不生了。” 老朱沉吟着点头:“不错,土里扒拉粮食的农民都知道,水泡久了的地,就不行种粮食了。” 【黄河自己拍拍屁股夺淮入海了,却在华北平原留下了地上河道,泄水常常受阻,因而,哪怕漳水已经投入海河河系,也不能摆脱辣妈河的遗毒。 明清的小冰河让极端暴雨天气出现的更频繁了,漳河、卫河,从此泛滥成灾。大量沙荒之地出现,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可能还影响了地下水,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 从1401年到1872年,471年间,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每9年不到来一次。实在太惨了,漳河还得了个“桀骜不驯的漳河”诨号,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地下水他们明白。井水就是地下水。 老朱摇头:“确实,那时候,地里打出的井,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没法吃。也许,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他有点羡慕,“这后世的人,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既然明白了,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这庄稼,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 【除了水灾,还有蝗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 “适大旱,蝗集御前芦场中,亘数里。希言欲去芦以除害,中使沮其策,希言驱卒燔之。”蹇义背了一段宋史,道,“旱灾与蝗虫之关系,南宋越国公赵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