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1 / 2)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

紫禁城。

乾隆帝正在圆明园绮春园里赏花逗鸟。

逗弄着那娇小可爱的黄莺时,乾隆突然想起童年时收获的西洋钟。那钟煞是有趣,到了固定时候会弹出做工精巧的黄铜鸟儿来,并“咕咕—咕咕—”地报时,让曾经的他爱不释手。

西洋红毛番的人儿别的本事没有,做的手工艺倒真是别致,也不知今年他们来为朕贺岁时又会献上什么新奇玩意儿。乾隆心想。

想起这茬,乾隆不禁问道:“那红毛番来的使臣何日抵达?”

“回陛下,”他身后的太监总管,李玉道,“听闻那群红毛人已至天津卫大沽口,已有两位大人前去接应,他们不日便可抵京。”

这次来的是英吉利国的使团,为首者马戛尔尼。

这不是清朝第一次接触西方国家,却是最后一次有机会踏上工业革命的列车。

当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时,当乾隆正沉浸在自己是十全老人、千古一帝的自豪感中时,时代的列车已裹挟浓烈蒸汽滚滚向前,大清将成为历史的弃儿……

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幻影,那幻影大到覆盖天际,且无根无源,好似海市蜃楼。

李玉震恐,话都说不利索,“皇皇上,快快看……”

乾隆正处于长廊檐下,并未第一时间察觉,因此他对于李玉的哆嗦只觉得烦闷,“何事大惊小怪?”说着便转身,随即他也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他目瞪口呆,“朕可是在做梦?”

“启禀陛下,”李玉回过神来,却并没有恢复镇定,他语调带了几分惶恐哭腔,“您并不是在做梦,奴才也能看见啊!”

天空不再云卷云舒,而是风云变幻。幻影呈现的是一片黑夜之景,乌泱泱的似乎是夜色中的圆明园。

圆明园竣工已有四十九年,其中有好些景致是乾隆爷亲自安排添建的,仿的是江南风格,乾隆又常来逛,是以闭着眼睛也能认出来。

乾隆也听说过海市蜃景之说,这意味着眼前的一切只是幻觉。但饶是如此作想,接下来的画面依旧叫乾隆目瞪口呆。

一群穿着红衣,戴着白色盔帽的洋人一拥而入,潮水般涌入圆明园,而后直接就是放火烧林。

烈火熊熊,大好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

这还没完,那些高鼻深目蓝眼珠子的强盗看到好东西就抢,精美的瓷器、精致的铜像、尊贵的玉印、无尽的黄金……都被哄抢一空。

然后画面一转,是这些西洋强盗闯入京畿民间,烧杀抢掠的场景。

虽然这场景同样惨烈,但乾隆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不由呼天大喊:“朕的圆明园!朕的圆明园!”

最终画面终结在夕阳下,颓然的断壁残垣。

那就是仅剩的圆明园遗迹。

*

天幕上的画面,不仅乾隆能看见,大清的子民也能看见。

百姓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跪而呼天神饶命,后面发现天上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影响地上的人,便稍加镇定,仰而望之,心中依旧敬畏不已,直觉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神旨。

看到画面尽处时,人们无不倍感苍凉,又疑是未来之景,惶惶不可终日。

*

平行时空的其他明人和清人也能看见。

明太i祖朱元璋:“这圆明园是何处?怎会有这般多的奇珍异宝?”

不久前刚割地赔款的慈禧掩面,自觉无颜面对,“这是神罚么?要宣读哀家的罪状?”

*

天幕上,圆明园的景象被拉远,首先出现的是巨大且血红的字幕:

《追溯圆明园惨剧之源(上)》

随后字幕逐渐淡化消失,紧接着天幕上出现了身着旗袍的少女和身着明袍的少年。

少女杏眼无尘,典雅秀致。少年眼如桃花,天真无邪。

天幕之下的人们见之,皆惊为天人,认为他们是天庭派来传道的神子神女,纷纷跪拜,高呼参见上神。

少年少女对此视若无睹,并不做出反应。

少年侧头问少女:“姐,你怎么又播放《火烧圆明园》?上次你讲清末民初播,那我倒是能理解,毕竟是那时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这期不是主讲明清盛世么?”

“小傻子,你不懂。”少女的声音清澈悦耳,宛若山涧溪流,“有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被烧的圆明园背后是明清两代的发展脉络。圆明园大火是果,果之上自然有大量的因。”

“《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源远流长。非要算的话,这悲剧能从明代洪武,也就是朱元璋的禁海策略算起。”少女叹惋,其眸光如水,哀哀戚戚,却似能刺透古今,“这冰冻三尺啊,绝非一日之寒。”

*

洪武年间。

朱元璋震怒:“朕禁海是为家国着想!是为防止走私和倭寇!朕可不想要大明的银钱宝器外流,这怎可以怪罪于朕?此天道所言不公也!”

周遭太监婢女跪了一地,“请陛下息怒!”

太子朱标安抚道:“父皇,仙人说咱们大明有机会威加海外呢,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明的疆土可以远不止于此?”

成化年间。

原本引之为妖异的西厂提督,汪直笑道:“陛下,这是在夸咱们大明呢。”

明宪宗朱见深摆了摆手,“朕的大明不已经制霸海内外了么,什么叫做‘许是有机会’?”

*

少女接着说:“不过明太i祖海禁政策的影响并没有立马起负面作用,只能说为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毕竟明太i祖禁海,禁的只是民间海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与周遭海上国家往来密切,实行朝贡制度,一时间不可不谓‘万国来朝,四夷皆服’,当真是威风啊。”

“对,我记得我们老师说过,明朝曾经是海上霸主,发迹的可比英国早得多。”少年道,“可若只是朝贡的话,也就是只有东西进口,没有出口,应该达不到‘海上霸主’的地位吧?”

少女微笑:“既然是海上霸主,自然是有出口的,具体原因后头会表。当时出口的主要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