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2 / 2)

是瓷器和丝绸,闻名远洋,以至于那时候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遍地是黄金、香料,宛若《圣经》中所描述的迦南。”

少年:“迦南,就是传说中流淌着牛奶和蜜汁的国度,又称作‘应许之地’,古以色列人就是被这根胡萝卜吊着,一路出埃及的。”

*

朱元璋终于顺气了,笑了起来,“朕的大明自然是威风凛凛、震慑四方。”

太子朱标:“可听着神意对海上贸易十分看重并且赞赏有加啊,父皇,咱们是否要……”

朱元璋向来不喜欢别人给自己出主意,就算是太子也有些不敢直抒胸臆,不过朱元璋对自己亲点的太子十分宽容,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

朱标终于鼓起了勇气:“是否要改策,加大对海运海贸的扶持?”

“姑且先听着,神子神女不是没有否定朝贡制度吗?”朱元璋也以为那少年少女是神,“一旦海贸彻底打开,大明的瓷器丝绸不都流到国外去了吗?那些蛮夷懂什么瓷器之美、丝绸之贵,给了也是浪费。”

在朱元璋看来,周围的海上国家都是一群未开化的野民,根本不配拥有大明朝的贵器。

而且这些南洋国家普遍贫穷,真打开海运,他们也未必能给大明带来利润。为了显示我明朝的大国气派,指不定还得赠与那些蛮子以利益。

*

“想不到你还知道的挺多。”少女夸赞道。

“这不是跟姐姐学的么?”少年不好意思地挠头,“对了,外国人生出那样的东方梦跟郑和脱不了关系吧?”

“是的,”少女笑道,“虽然明朝官方禁止民众出海,但是海上丝绸之路遍地黄金,充斥着商机,民间海商依旧络绎不绝,甚至在永乐年间,连官方都派出人马出使西洋,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我听说这是因为明成祖想震慑据说逃亡海外的废帝。”少年以扇击打掌心,“这是真的么?”

“这就不好说了,”少女摇头晃脑,“历史上也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郑和主要的任务并不是贸易,而是将大明朝的赫赫威名宣扬出去,让周围‘蛮夷’都成为明朝藩国。为此,非但没有进行有效贸易,反倒是送出去不少东西,或者收廉赠贵,以显大国威风。后面朝臣进谏,公开表示不支持郑和继续下西洋,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伤财。”

*

朱元璋很郁闷。

虽然他对海运的担忧都说中了,他本该自我称赞一声神机妙算,可他就是高兴不起来。

那神女的意思在明显不过,就是海运原本是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的,但大明为了向周围蛮夷显威风,反而错失良机,没捞到好处,反而伤了国库元气。

朱元璋何许人也,当然听得出神女是暗示他进行真正的贸易,将大明常见的东西以高价卖给那些蛮夷,从而充实国库。

可在任何皇帝眼里,都没有“买卖”一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既如此,天下的东西也就是皇帝的东西,如果皇帝需要自当征用。就算是蛮夷国的物品,皇帝说喜欢,他们的国君使臣也当双手奉上,此为朝贡。既然东西来的如此方便,又何须进行商贸?

朱元璋就是这样想的,他不理解为何天人对贸易如此推崇。

他能想到的策略,也只是让后世的大明使臣诸如郑和不要过分慷慨。

至于彻底开放海运,让民间商户也能自由航海,进行远洋贸易——这样的事朱元璋想都不愿意去想。

农户出身的朱元璋,比起商业,自是更重视农耕。他认为世间最贱之籍乃商也,商人只会哄抬物价、搅弄风云,故而商业完全不值得扶持。事实上,绝大数多数的华夏古代君主都是这般认为的。

比起海运、商贸,朱元璋更关心的词是“废帝”。废帝是谁,谁是废帝?

朱元璋不信有谁能将自己推下王座,那肯定是后世子孙有谁被废了。那到底是哪一位,逆贼又是谁?朕要砍了他!!

*

乾隆更郁闷,毕竟烧的是他家的园林,又不是老朱家的园林。

虽然朱元璋也看到了开头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但是却没有很肉痛的感觉,他都不知道那地方是哪儿,自然不会痛惜。

乾隆就不一样,他很清楚这座辉煌璀璨的园林所耗费的巨资,也清楚这里面灌注了历代工匠多少心血,别说工匠了,他这个做皇帝都费了些心思进去。

圆明园还没有建成的时候,他每年都在盼望,每看到它多建成一点,心里头的喜悦就多一份。

这园林历经三代皇帝才建成,已经成了他们爱新觉罗家祖传的宝藏之一。

红毛鬼烧圆明园的那一把火,就好像烧在乾隆帝的心里,变成疼痛,变成震怒,“那些红毛蛮子!朕必除之!”

乾隆甚至想要将英吉利来的那群使臣全部杀光,但理智告诉他,他得再看看。

既然大清未来的命运如此的坎坷,那么自然是得多加谨慎。而且乾隆总觉得天幕上的女子话里有话,一味的夸赞大明,也不知对大清是何评价,他得听完了再做打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