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盘点历史,昏君社死> 第 84 章 挽天倾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84 章 挽天倾者(2 / 4)

出任江西,为数百人平冤昭雪。

巡抚河南、山西,遍察民生疾苦,因地制宜请命。于是,缺粮者得粮,水灾处筑堤,干旱之地种树凿井,孤悬塞外的边关也纳入关地,“尽夺镇

将私垦田为官屯”。

当他被王振陷害贬职,

山西、河南上千吏民伏阙上书,

周、晋诸王也向朝廷进言,请求留下这位巡抚,最终竟得以复职。

【正统十三年,政绩斐然的于谦被调入朝中,任职兵部左侍郎,他本以为接下来便可大展拳脚,实现天下清平的理想,大明天子朱祁镇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第二年秋天,瓦刺南侵,无论于谦在内的群臣如何反对,朱祁镇非要御驾亲征。】

【——自信满满的大明战神出发了。】

【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出发,到八月十五日被俘,仅仅只有一个月而已。】

【当初有多自信,如今就有多狼狈。】

【两日后,消息传到京师,京师大震!】

【此时,京中精锐都被带走,早已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

【由于朱祁镇之子年幼而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召群臣商议该怎么办,群臣都慌了手脚,侍讲徐珵站出来主张天命转移,应当南迁!】

水镜之中,映出一方乱哄哄的朝堂。

随着徐珵的提议一出,朝堂上顿时更乱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意见不一。

直到于谦突然踏出一步,厉声喝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一切的杂音顿时全都消失了。

【此时,于谦一锤定音,统一了朝堂的声音。】

【稳定朝臣之心,确定与瓦剌战斗到底的大方针之后,于谦便迅速行动起来。】

【一、请郕王召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北京诸府运粮军,悉数赴京。于谦也被升为兵部尚书,火速上任的他很快便得上下倚重,吏部尚书都心服口服称“国家正赖公耳”!】

【二、请立郕王朱祁钰为天子。】

【三、招募民兵,加以训练。修缮兵甲,运通州积粮于京师,无私推举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将,或出任巡抚,或上任将帅……他尽一切努力做好准备,迎接与瓦刺的决战。】

水镜宛如一方平静的湖泊,荡漾开层层涟漪,短短二十天左右,于谦便稳定了上至朝堂百官,下至军民百姓之心,用最高的效率将手头一切资源都统筹起来。

无数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在于谦的身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击节而叹。

他能看出于谦的安排绝不是纸上谈兵。

其中之章法,明太祖朱元璋也能看出来。

胖揍了燕王一顿的朱元璋冷静下来,双目放光:“大明国运未绝,于谦真忠臣也!”

他就喜欢这样清廉又有能力的臣子!

两袖清风啊,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清官!

朱元璋的表情看上去简直恨不得此人就在他自己的手下,然后压榨对方天天007。

然而,他的表情很快化作了嫌弃。

只因水镜之中出现了另一个人。

涟漪散开,水镜被从中一分为二。

左边的画面里,是朱祁钰、于谦等人在没日没夜谋划,齐心协力准备与瓦剌作战。

右边的画面里,是沦为俘虏的朱祁镇。

一行行记录在右边的镜中出现——

【八月十六日,朱祁镇发旨向京中讨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犒劳也先;不久后,其妻其母从宫中运了几车财物送往瓦剌,只为保住这个废物。】

【八月十七日,他随瓦剌大军到宣府城下,令守将杨洪等人接他入城。全然不顾瓦剌大军在外,一旦开门,城中百姓将会面临何等悲惨境遇。守将只好托辞今日已晚不好开门,又借口杨洪不在城中,拒之于门外。】

【八月十八日,他继续向京中传旨,替瓦剌勒索钱财。又派人到大同城请见大同守将郭登等人,后者直接把人抓住审问。三天后,朱祁镇又派同为俘虏的锦衣卫袁彬入城,尽管最终没有叩开大同城门,却也从郭登等人手中要到了二万两银子。】

【八月二十二日,朱祁镇尤嫌不足,居然主动讨要为国战死的武进伯朱冕、西宁侯宋瑛,以及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三人之家财,包括他们的蟒龙服和酒器,统统进贡也先。】

看到这里,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朱元璋再次暴怒:“忠臣尸骨未寒,便以其家资馈赠仇敌,好,好一个大明天子!”

仔细算了算朱祁镇前前后后讨要的钱财价值几何,朱元璋顿时捂住心口,眼前发黑。

只恨不能对郭登等人大吼一声:别给了,别给了!就这个家伙,他值五枚铜板吗?!

【当天夜里,大同城出钱大摆宴席犒劳城外瓦剌大小头目,郭登等人悄悄告诉袁彬,准备趁机劫回朱祁镇,得知消息的朱祁镇却慌了:太危险了,这事使不得!】

看到这里,朱元璋彻底沉默。

他连怒骂朱祁镇的念头都没有了。

——谁不知道趁夜劫人危险,既然沦为俘虏,又不肯自尽,想要归国冒一点风险不是很合理吗?这点风险都不想冒,难道要大明倾尽家产去把他安安全全赎回来?

“……朱祁镇个人不冒险,却要大明为他倾家荡产,让大明百姓不顾生命危险迎他入城。这样的人,竟还有脸苟活一世?”

秦始皇嬴政也是大大开了眼界。

从石敬瑭到这个朱祁镇,以他所见,“皇帝”这个称号,简直被玷污到了泥里。

“易地而处,不自尽,也当效法楚怀王!”

水镜中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